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营报:BP的灭顶之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9日 02:30  中国经营报

  邹强

  编者的话/在注入高密度液体堵漏的“灭顶法”失败以后,BP英国石油公司采用新的控制漏油措施“盖帽法”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下一步,等待它的将是漫长的诉讼和赔偿。

  漏油事件发生以来,该公司股价已下跌三分之一,市值蒸发820亿美元左右。迄今为止,公司在应对漏油事件上的开支已超过16亿美元,接下来的赔偿金额更将是天文数字。有人测算,BP公司发生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仅次于海湾战争。而因此事,BP这家全球一流的跨国石油企业也将面临“灭顶”之灾。

  这是一次长达4个小时的气氛紧张的谈判,美国时间2010年6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副总统拜登,与英国石油公司(BP)首席执行官唐熙华和董事长思文凯等公司高层进行了会晤。这也是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以来,奥巴马首次会见英国石油公司高层。根据谈判,英国石油公司将拿出200亿美元建立一个赔偿基金。

  不过,这200亿美元并不是上限。 根据事态变化,这个数字还有增加的可能。

  从4月20日以来,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灾难”,英国石油公司也因此走上了风口浪尖。美国对BP开出了巨额罚单,并正进行司法调查。在股价大跌和信用评级下调之际,人们不禁为这一家百年老店的前途命运捏一把汗。

  它会就此一蹶不振吗?一个小小的甲烷气泡引爆了“深水地平线”,难道只是一次偶然事故?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并非简单的人祸,而是由一系列因素叠加造成的。BP作为全球最大的油气公司之一,在经营和管理中表现出的自信与疏忽是导致这场灾难的两大主要诱因。

  “深水”的呼唤——谁该来埋单?

  随着国际油气钻探向深海领域扩展,传统能源产业面临的难度和风险在不断增加。

  据《世界深水报告》资料,未来44%的油气储量来自深水,作业深度达到2500米、3000米甚至更深。这同时意味着,其所发生事故的几率,以及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造成的不利影响也将日益加剧。

  不过,这样的问题显然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

  就在2009年澳大利亚的帝汶海油井喷发事故发生后(编者注:当时约403000公升石油被注入帝汶海,该钻井平台归泰国石油公司泰国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所有),BP仍顺利获得了墨西哥湾的新油气钻探合同。当时,有美国支持钻井开发的利益集团观点是,这样的灾难在美国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深水地平线”平台,是一个现代化的、可动态调节平衡的深海钻井平台。该平台是在1998年11月由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建成,造价为5亿多美元。其建成后一直为BP所用,并屡次为BP立下汗马功劳。

  2009年9月,“深水地平线”在得克萨斯近海发现了储量达40亿桶的巨大油田。2009年10月,BP将“深水地平线”移至路易斯安娜近海,开始新一轮的石油勘探。虽然11月,飓风“Ida”掠过钻井平台,曾给平台造成了损害。但在2010年2月“深水”又重装上阵,并很快在18000英尺处发现了可开采的油气流。

  不过,就是这项高风险的作业,其经营管理却异常混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David Brooks称,“发生事件的钻井平台的管理结构就是一团混乱。来自英国的BP、越洋钻井和哈里伯顿三家公司的主管互相纠缠不清,彼此对责任和义务无明确界定。”

  据了解,“深水地平线”平台为越洋公司所有,并出租给BP使用。在漏油事件发生后,BP将责任推给越洋公司的同时,只雇佣了4条清污船和2架喷洒油污分散剂的飞机进行灾害处理。采访中有专家告诉记者,这样的力度根本不够,从而也致使前期油污大面积扩散。

  可接受的风险——可怕的沉默

  美国物理学家查德·费曼在分析这类事件时曾指出,由于表面看来事情进展的还算顺利,不知不觉中,人们放宽了“可接受风险”的定义,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其实,在BP发展过程中,类似事故也并不鲜见。

  1965年,BP在英国的北海首次发现大油田后,其钻井平台“海中宝石”(Sea Gem)就发生事故沉没,导致13人死亡。而在BP兼并的两家美国公司Amoco及ARCO后,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2005年3月,BP/Amoco在得克萨斯州的炼油厂发生爆炸,导致15人死亡,170余人受伤。

  2006年3月,BP/ARCO横跨阿拉斯加的输油管道因为年久失修,管道生锈导致裂缝漏油6000余桶,污染方圆数公里的冻土区。

  同年8月,又因为管裂漏油1000余加仑。之后由政府强制检查后发现多处管道生锈腐蚀,不得已关闭管道实行大检修。

  据记者了解,一般来讲,类似“深水”这样的深海石油勘探平台,在发现可开采的油气流后,任务就算结束了,接下来它要把井口封住,留待商业采用。不过,或许是为了赶时间,或许是为了省成本,BP在封井的后期没有做压力测试,就决定将压井液抽出,进入封井器封口程序。

  记者从公司内部文件中了解到,BP工程师其实早在一年前就曾发出警告,对“深水地平线”油井的金属罩的密封性表示担忧。2010年3月,BP曾向美国联邦官员报告了一起油气泄漏事故,称钻井可能出现“失控”的风险。

  不过,正是一种“沉默文化”笼罩在各方头上,才导致从一线工人到公司高管都对此缄默不语。在测试显示油井不正常之后,BP仍用常规方法更换油井内防油气泄漏的填充物。而防井喷的装置恰恰又在这个时候失灵,最终酿成4月20日的爆炸惨剧。

  有境外媒体披露,BP在租用“深水地平线”的钻探申请中,列明公司有应对“最糟糕情况”的风险防范措施,但过于乐观的BP根本就没想过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

  当BP遇到奥巴马——缺位的监管

  当BP遇上奥巴马——“生不逢时”。社会舆论在声讨BP的同时,还把矛头指向了美国政府。

  职责不明以致救灾迟缓,也让奥巴马受到多方批评。路易斯安那州多次向联邦政府申请修建沙堤,以保护沿海湿地免受漏油侵害,但白宫、海岸警卫队、渔业和野生动物局,以及环保局等联邦机构却为“最佳处理方案”争论不休,而且延续了3周之久。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历史学家萨拉·艾尔肯对记者说,在布什执政时期甚至远至上世纪80年代,矿产和资源管理局的员工就养成一个习惯,“听从联邦政府的号令行事”。这就造成一大怪现象,知道产业流程的监管部门不作为,而不清楚具体情况的政府却要发号施令。

  另外,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2010年3月10日,BP公司的管理人员道格拉斯曾给矿产和资源管理局官员发去电邮,称BP准备切断一根连接油井和钻塔的油管,随后会将漏洞封堵。次日深夜11点,BP从管理局一位不知名的官员获得“口头批准”,随后就开始了相关作业。对高风险作业诸多类似的“随意”监管行为,最终酿成了漏油惨剧。

  美国矿产资源管理局也难辞其咎。一份2008年的报告显示,负责出租钻井平台的矿产管理局的监管人员玩忽职守,对有关安全警告置若罔闻,收受被监管公司的礼物,甚至和石油公司员工发生性关系。更荒唐的是,管理局曾允许被监管的石油公司用铅笔自行填写检查报告。

  血腥十字路口——巨人的救赎

  奥巴马总统坦承政府负有责任,矿产资源管理局局长伯恩鲍姆和负责近海油气开采的项目副主任厄于内斯分别辞职和被解职。

  截至6月7日,BP为漏油事件已支付了12.5亿美元,清理油污的日均耗费在1400万美元到3000万美元。这场漏油之灾最终可能使BP“吐血”310亿美元,其中油污清理为110亿美元到170亿美元,用于对当地渔业和旅游业等方面的经济赔付为140亿美元。另外,漏油事件发生之前,BP公司的市值接近1823美元,而到6月初只有约为1150亿美元,市值蒸发约700亿美元。

  BP的首席运营官海沃德坦承:“BP目前需要处理棘手的环境清理、经济赔付和相关诉讼等,尚无法预测漏油事件对公司的长期影响。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损失将是惊人的。”

  不过,金融危机以来“大得不能倒”似乎成为定律,BP即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14家知名投资分析机构有10家对BP依然看好,认为BP是可以“买入”的对象。

  专家认为,BP的石油产业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从安哥拉、俄罗斯到美国都有项目,最近还在伊拉克获得新的合同,是不折不扣的“石油帝国”。BP掌握的石油储量达到180亿桶,资金和身家十分雄厚,即便BP按期分发掉105亿美元的季度分红后,其手中仍有50亿到100亿美元的现金流。

  BP的首席财务官拜伦信心满满地表示:“在应对各种损失方面,BP拥有充足的‘火力’,即便这些损失会不断增加。”而BP首席执行官海沃德日前也表示,他不打算因为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应对措施招致批评而辞职,“BP会帮助解决这次危机,BP也能够从这场灾难中恢复过来。”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