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朱贤佳
刚刚经历了旷世危机的大部分金融机构还来不及喘气,高盛集团的交易员就已经每天都在赚钱,没有一天出现过亏损。无疑这样的业绩放到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堪称奇迹,而一旦涉及高盛,过人的赚钱能力恐怕只会加深市场对其占据不公平优势的坏印象。
在“欺诈门”事件的背景下,这样业绩来得似乎很不是时候。伴随业绩高涨“好消息”同时出现的是一连串的诉讼警讯,这些诉讼不仅对高盛集团未来获利构成威胁,还可能会令该集团经营模式的根基发生地震。
因为深陷涉嫌诈骗诉讼,欧洲一些政界人士已开始呼吁各自的政府与高盛割裂联系。长期以来,高盛都是欧洲各国政策制定者最重要的财务顾问之一。但现在包括美国国际集团(AIG)在内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很快转变了聘请高盛集团作为重组顾问的想法。
国际评级巨头惠誉已经把高盛的“A+”债信展望等级降为“负面”,看来惠誉并没有小看声誉受损带来的后果。另一大评级巨头标准普尔上周也表示,维持对高盛集团的“卖出”评级。
评级机构的观点似乎说出了市场的心声:过人的表现将成为高盛的负担,业绩越好不确定性越强,负面形象也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这种担心并非毫无根据。高盛正面临一连串的法律诉讼程序,这将损及其作为经纪商和交易员的角色,也会妨碍其为美国注册共同基金的公司提供服务。
业绩靓丽这一点不假,高盛集团在第一季度的63个交易日中,有超过半的日子赚进超1亿美元。有海外媒体认为,恐怕唯一能和高盛媲美持续赚进这么丰厚获利的只有麦道夫。而后者曾经制造了美国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案。
高盛是金融危机中难得“咸鱼翻身”的投行之一,亦曾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所在。然而,在10日市场受欧洲紧急救助计划纷纷创下一年来最佳表现的时候,高盛集团股价涨幅却不到1%,明显落后美股大盘,也落后欧洲同业当天的涨幅。
在集团网站上,高盛将其服务原则表述为:“无论是堪萨斯州中等规模的雇主,还是加州较大规模的学区,无论是熟练员工的养老基金,还是初创科技公司,我们总是把客户利益摆在第一位。”那么,客户在“欺诈门”中因为债务抵押证券(CDO)产品而遭遇的巨大损失该如何解释?
越是想拿业绩来转移投资者的注意力,市场对高盛的怒火越是会膨胀。高盛是时候好好检视一下自己了,在追求业绩的同时也要牢牢记住当初定下的服务原则,因为客户才是业绩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