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昔为SEC在华尔街盟友 高盛如今为何失宠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2日 19:24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4月22日晚间消息,热点透视专栏撰稿人Nicholas Dunbar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分析了曾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华尔街盟友的高盛,为何今日失宠的原因。

  以下是原文编译。

  我在2000年12月接到一封高盛纽约公关室寄来的电子邮件,提名该公司角逐风险杂志(Risk magazine)的“年度风险管理人”奖项。提名关键理由是这家华尔街银行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人举办了一个训练营,传授他们风险值(VAR)以及衍生品对冲等概念。

  双方都告诉我,这是个双赢的举动。高盛确保监管者了解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产品,又能为自己争取好印象。

  我当时是风险杂志的技术主编,我还记得当时得知监管机构竟愿意接受其所管理的公司所提供的课程,感到有些诧异。但我也接受高盛的动机是出于身为好公民的品德表现。如果衍生品已经出现在华尔街,为何华尔街最棒的公司不能与监管机构携手连心,确保一切都依规则行事?2001年当年的风险管理人奖得奖者是高盛。

  但SEC并未真正认识到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创新产品,后来竟会使其所监管的市场产生质变。它确保市场公平性,也不可避免地与债信市场“衍生品化”驱动的新业务相冲突。

  把美国抵押贷款切割打包成债券,然后再演变为担保债务凭证(CDO)的业务,这已经是个冲突满布、监管不足的市场。但无论如何这仍是现货市场。此类债券连结投资人与抵押贷款借款人,限制了市场的成长,也遏止损害的潜在威胁。

  在2004至2005年间,业界发现了一个方法,可以扩大市场以满足投资人的需求,即“合成”证券化。这是个关键性的演变。标准的CDO是一整套实质的抵押贷款证券,而合成式CDO充其量则是交易对手之间的赌注。

  在合成式CDO发明之初,寻求对冲企业贷款资产组合的商业银行通常会买进空头部位。监管机构称这种创新令银行更安全。

  但合成式次贷CDO则是另一回事。买进空头部位的并非已拥有次贷多头部位而寻求对冲的投资人,而是积极押注亏损的投机客。

  高盛就像其他同行,产品组合包罗万象,他们一样把房贷包装成抵押支持证券(MBS),打包成CDO,并交易合成式CDO。

  高盛的主要问题在于时机。在该行最早于2006年12月蒙受次贷亏损时,它开始对冲其曝险部位,到了2007年3月时,该行开始关闭抵押贷款与现货CDO设计业务,代价高达数十亿美元。

  然而,高盛仍然能够通过合成式CDO撮合投资客户,赚取利润;如今差别在于,交易背后的推动力是寻求从行将崩溃的市场中获利。就在这时,高盛副总裁Fabrice Tourre与对冲基金奇才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创建了如今恶名昭著的Abacus交易。这个时机可能有助于解释SEC上周对Tourre与高盛提出指控时为何如此愤慨。

  高盛对SEC指控的主要辩解是,IKB等投资者充分明白其从现货CDO承销人转为衍生品中间人,并要求高盛提供新的投资机会。通过交易违约交换合约来建立Abacus后,高盛最后还亏了钱。但SEC主张,在承销已远离以往传统做法之际,负责安排的机构必须更精确地对投资人解释合成式CDO的内涵。

  据熟悉SEC的人士透露,高盛在10年前提供SEC人员有关衍生品与风险管理的训练时,彼此有个未言明的承诺,即高盛会协助SEC掌握市场发展进度。但却在2007年7月,当贝尔斯登两个对冲基金破产时,监管机构才真正了解到次贷CDO市场的转型以及合成式结构产品的剧变。

  高盛或许会抗议,表示该行并无义务与监管机构分享其对风险管理的洞察。但其原以为已聪明地躲过,如今却被SEC抓到小辫子,高盛也不应对此感到讶异。 (娟子)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