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股评论:削减赤字的四种方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1日 21:36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3月31日讯】其实,就削减赤字的方法而言,有两种应该是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的,而今天我们还要谈论另外两种大家比较陌生的方法。甚至,在这陌生的两种当中,我们很可能是必须要使用至少一种了。

  不必说,一提到华盛顿那令人恐惧的预算赤字,一提到要削减这些赤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两种最直接的方法,尽管这两种方法当中的哪一种都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一是削减开支,一是增加税收。

  当然,最终更加受到重视的会是开源还是节流,其实是取决于民主党和共和党,究竟谁当时的话语权更强大一些,因为这两党在这一问题上的倾向是各自不同的。

  比如,历史告诉我们,民主党往往会更加青睐提高税率,而不是减少开支,而共和党则恰恰相反,他们更喜欢减少开支,而不是提高税率。

  当然,在过去与赤字作战的努力当中,我们实际上常常都是双管齐下的,因为显然任何一党的意见都不可能被彻底忽视。

  事实上,我们今天同样面临这样的需求,而且需求尤其紧迫,因为华盛顿的赤字规模实在是太惊人了。目前的预算赤字以美元形式计,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而赤字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仅仅依靠开源和节流来解决赤字问题了,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是有很大的副作用的,后者将对政府的那些长期计划造成巨大的破坏,而前者则将扼杀萌芽中的经济成长。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至少还要求助于另外两种方法,其中之一富有理想化色彩,而另外一个则充满了危险。

  最佳的方法当然是推动经济加速成长。经济成长率提升了,税收自然就增加了,这样再辅以开支方面的适度克制,只要两种趋势都能够坚持下去,预算赤字就将得到持续缩减。

  表面上看来,这确乎是一个所谓的双赢策略。谁会反对一个既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又可以帮助消费者改善财务状况,以及帮助企业提升盈利和营收的方法呢?

  然而,在这令人乐观的表面之下,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实际的问题,即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尽管两党都觉得自己是以推动经济成长为己任,但是实际上,他们却也有各自不同的办法,有各自不同的副作用。

  我们之前在共和党和民主党政府之下都有过经济加速成长的时期,而出于不同的立场,政府分别选择了减税和增税,分别带来了赤字增加和减少的结果。

  这两个周期的共同点在于,我们其实都是在沿着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描绘的轨迹前进,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点,则是凯恩斯所描绘的轨迹其实未必是当时的政治家们所预想的。

  在里根总统任内,税率被削减了,因为供给经济学相信,这种做法将带来经济的加速成长,而这就足以在短短几年之内填补预算赤字的缺口。

  在开支的持续增加联合作用之下,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导致了更大的预算赤字,不过,一旦货币供应得到放松,这些措施的确是推动经济以凯恩斯早就预言过的方式获得了增长。

  在克林顿总统任内,则采用了增税的方法,然而经济也同样加快了成长的速度,这也同样可以从凯恩斯的理论当中找到支持——一个人的收入愈低,边际消费倾向就愈明显。

  克林顿的税收政策,其实本质上说来就是劫富济贫,从那些往往更多储蓄的富人身上拿走资金,交给那些往往更多开支的穷人。结果几年之后,预算赤字就消失了。

  其实,这两种方法在今天都可以发挥作用,问题在于,当前的政治环境却近乎扼杀了这种可能性。现在,两党对立严重,哪怕在那些较小的问题上都拒绝合作,何况是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

  结果就是,我们很可能不得不诉诸第四种方法了,即像很多已经这样做的国家那样,吞下通货膨胀的药片。

  从政治角度看来,这的确是最简单的一种选择。你什么都不必做,只要看着联储将政府的赤字货币化就可以了。然而,这恰恰也是最具有破坏性的一种选择。

  通货膨胀将使得名义收入的成长速度超过开支,但是美元的购买力却将不断缩水。这将直接伤害到债券持有者和美元持有者的利益,伤害到储蓄者的利益,哪怕股价确实在上涨——毕竟一旦利率增加,这些股价当中的水分就将被挤出去。

  难道,这真的是政治家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本文作者:Irwin Kellner)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