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盛之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1日 03:0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钟正

  高盛在2009年金融危机中被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之前,曾经是华尔街第一大投资银行。这是一个全美所有的高材生都梦寐以求的工作地点。高额的薪水和分红,让一大批聪明绝顶、野心勃勃的“高人”聚集在这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人提出要加强针对华尔街巨头的金融监管时,外界却发现美国政府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从收入水平,以及从业经验、市场阅历和专业水准方方面面看,都远远比不过高盛的“高人”。有人笑称,用一批智商120的人去设计和实施一种制度来监管一批智商180的人,难度可想而知。

  在当前的希腊债务危机中,高盛之“高”再次显现无疑。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希腊掩盖债务,为希腊政府推荐一种“饮鸩止渴”的融资方式,并从中获得巨额回报;二是一方面让希腊政府在债务危机中愈陷愈深,在收取希腊政府巨额债券承销收入的同时,通过CDS合约从希腊政府的困境中获利。

  帮助希腊政府掩盖债务

  根据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1999年欧元问世之后,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将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3%以内,公共债务的比例必须控制在60%以内,否则将面临严厉的罚款。希腊政府财政常年入不敷出,要想达标几乎不可能,于是开始利用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中的一些漏洞,不动声色地掩盖真实的财政状况。2002年,高盛为希腊政府提供了一个堪称“天才”的计划。比如,希腊政府本来发行100亿美元债券,如果美元对欧元比价为1比1,正常来讲,这可以换100亿欧元。但高盛为希腊政府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金融衍生品合约,约定美元兑欧元比价为1比1.1,希腊政府的100亿美元债券可以换取110亿欧元。这样一来,希腊政府账面上的债务只增加了100亿美元,但实际可利用的资金却达到了110亿美元。当然,高盛的“高人”绝对不会傻到给希腊政府贴钱,后来他们又将这个衍生品合约转卖给了希腊的一家银行。

  在这个过程中,希腊掩盖了债务问题,获得了更多资金,逃脱了欧盟的惩罚;而高盛则赚取了大量服务费和佣金。希腊政府和高盛各取所需,而且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长期以来,希腊债务问题愈发严重。用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话来说,高盛帮助希腊掩盖债务问题“完全合法,但却是一桩丑闻”。

  行为合法但不道德

  据美国媒体披露,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前,高盛一方面积极帮助希腊政府发行债券,收取巨额债券承销费用;另一方面,又散布发债国家债务问题严重的论调,鼓吹投资者购买希腊国债CDS合约,或者与其他投资者对赌希腊CDS价格将上涨。

  从结果看,高盛获得了一个稳赚不赔、一箭三雕的结果。除了债券承销费用外,高盛的其他两项收入分别为:第一、如果高盛出售希腊国债CDS合约的话,那么它的CDS销售收入将大幅增加;第二、如果高盛与其他投资者对赌希腊国债CDS价格走势并采取看涨的策略的话,高盛也将稳赚不赔,因为它会一方面想各种办法帮助希腊政府融资,使其财政状况恶化,另一方面又会将这一消息散布出去,最后希腊国债CDS价格必涨无疑。

  高盛“之高”的最令人“艳羡”之处还在于,它所进行的这一切操作,没有违背任何现行的监管规则,也没有违反任何法律,完全合法。

  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他曾经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他说:“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

  恐怕对于高盛而言,这段话也完全适用:它只不过利用了金融市场的一些规则,并顺带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而已。

  对于希腊政府而言,接受高盛等投行提出的掩盖债务方法,无疑是饮鸩止渴,因为欠债了就是欠债了,掩盖的了一时,掩盖不了一世,清算早晚都会到来。对于欧盟和欧元区来说,也必须认真考虑一下,自己是如何让成员国通过这种“伎俩”掩盖债务问题的。也许从这个角度讲,希腊债务危机,不仅仅是对希腊政府过去错误的一种清算,也是对欧元区统计和监管体系错误的一种清算。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