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股评论:储蓄才是适时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4日 21:24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4月14日讯】华盛顿对华尔街的慷慨援助早就让纳税人怒不可遏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纳税人就此便无能为力了,相反,我们可以自己帮助自己,并且向救援首领们传达明确而有力的消息,这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更多地储蓄。

  任何有一定经济头脑的人都知道储蓄的重要性,说储蓄过时了肯定会被视为愚蠢,可是,我们今天的事实偏偏正是如此。

  通过规模达到787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政府无疑正在大事开支。这让我们受到了鼓舞,在去年将我们获得的刺激资金投入了消费,今年的退税款,其去处想来也是如此——假如我们还有退税款的话。政府希望我们购买美国产的汽车,购买美国造的住宅,购买所有能够购买的东西,一直买到可以和衰退说再见。

  当然,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即,和华尔街一样,纳税人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财富情况的恶化。银行已经大规模减记了不良资产。纳税人也在遭受各个方面的损失,比如住宅价值缩水,401(k)储蓄贬值,甚至失去自己的工作等等。

  我们要想依赖我们自己的开支走出衰退,惟一能够借助的就只有我们的信用了。

  在政府这方面,根据奥巴马政府提供的数据,这就意味着美国当前财政年度中期时,预算赤字就将达到1万亿美元,而到今年年底,赤字更将达到1.75万亿美元。

  在美国人这方面,依靠信用通常就意味着依靠信用卡,而这种支付方式不必多说,我们也都明白它的成本正变得愈来愈高。在美国运通(AXP)、美国银行(BAC)和花旗(C)等信用卡重量级玩家那里,利率都在上涨之中。《华尔街日报》告诉我们,贷款成本在持续上扬,一些短期贷款的利率甚至达到了120%。

  减少开支

  信用成本预计将伴随定期资产抵押证券贷款工具(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TALF)的出现而逐渐降低。根据这一计划,政府将为那些包括信用卡债务和汽车贷款债务在内的资产的持有者提供贷款。这一计划目前正在延伸之中,打算将原来的住宅抵押证券也覆盖在内。

  简而言之,政府正在提供大量的现金,来推销消费债务。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让人们使用信用卡的能力得到放大,但是至少迄今为止,他们并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在80亿美元的TALF于上个月造访市场之后,到4月7日的最后期限之前,只有两家发行商整合价值总计13亿美元的TALF债券。有报道称相关工作实在太过繁杂,令参与者不堪烦扰,不过也可能有一些更大规模的情形还在酝酿之中。

  只要消费者仍然能够感受到自己承担的财务压力,他们的反应就只能是减少高价商品的购买,紧缩自己的开支。消费者没有得到任何援救,他们只能自己进行减记和债务偿付。节俭重新回到了人们的头脑当中。统计数据显示,今日的美国人正在减少开支,增加储蓄。

  国际购物中心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零售行业的三月同店销售额下滑了2.1%。二月间,美国人的信用卡债务总额度为2.56万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近10%。联储提供的数据则显示,消费者将自己收入的4.2%都储蓄了起来,在经过了漫长的零储蓄甚至负储蓄时代之后,现在已经是他们连续第十个月有所积蓄了。

  新风气

  这种趋势预计还将持续下去。美联社的报道显示,在一个针对接到退税款的美国人调查当中,35%的人表示他们打算将这些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储蓄或者投资,37%的人表示他们打算使用这些资金来偿付助学贷款、信用卡债务和个人贷款等债务。

  只有3%的人表示他们打算至少将这笔资金的一部分投入房地产投资,目前全美各处的房地产市场都是一片低迷景象。

  在这样的时代里,消费者能够做出的最明智选择也就只有谨慎对待开支了。几乎所有的个人理财大师都在建议人们偿还信用卡债务,将这作为财务改善计划的第一步。

  人们的储蓄行为也等于在向华盛顿和华尔街传递讯号。与其对援救文化怒目而视,其实还不如从自己做起,减少对银行系统的依赖。

  银行方面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投资者缴纳的费用减少了,银行就将不得不认真面对他们的投资问题。他们将无法用投资者的现金去偿付救援资金。我们将可以发挥我们自己的力量,迫使有关各方重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经济体系,后者的基础将是我们所制造的,而不是我们所消费的。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其最深层的来由其实正是我们的过度开支行为,而要以更加过度的开支和更多的举债来解决这问题,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革命:如果银行和机构不能照顾我们的利益,我们就自己照顾自己吧。

  (本文作者:David Weidner)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