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营报:20年轮回的美式不良资产噩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8日 16:51  中国经营报

  为了避免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继续恶化,美国财政部3月23日公布了一项剥离银行业不良资产计划,即为最多1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收购活动提供融资。而1989年针对美国储贷协议危机所诞生的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RTC(资产重组托管公司)模式,如今再次成为美国新财长盖特纳祭起的法宝,来应对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

  与RTC模式一样,盖特纳计划的核心要素仍然是在不良资产处置中,政府与私人分担风险收益、主要通过拍卖来定价。其实早在去年,时任财长的保尔森就向国会提出要运用RTC模式。但当时,美国政府显然还没有大规模参与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想法。进入2009年,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变得惨不忍睹,达到了“技术性破产”的边缘。历史经验表明,银行危机才是真正颠覆性的金融危机,这也是美国政府被迫再次求助RTC模式的原因。

  应该说,盖特纳计划短期效应还是明显的,这从方案公布后美国股市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一则,面对巨额的不良贷款,银行必须提取大量的拨备来防止预期损失,这从根本上制约了银行放贷能力,使得银行间接融资模式出现持续萎靡,市场流动性紧张难以根本好转。而盖特纳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使商业银行“轻装上阵”,继续进行正常的资产负债业务。二则,次贷危机演化到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更大程度上是金融市场参与者信心的全面崩溃。在自由市场经济体中,这种信心的丧失会导致金融活动走向“停滞”,对此,美国政府从注资到主导剥离不良资产,背后都表明了“政府不会撒手不管”的信息。或许这种曾被欧美学者所鄙视的转轨国家的“父爱主义”,才是挽救金融市场信心的最终砝码。

  当然,盖特纳计划的“双刃剑”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就是道德风险的产生,当商业银行感觉遇到麻烦会得到政府的援助,便可能丧失应有的审慎态度,也会缺乏内部经营机制改造优化的动力,危机的紧迫性就失去了意义。其次,政府承担大部分成本的不良资产处理活动,实质上对商业银行是一种补贴,它使接受救助的问题银行实际上获得了融资上的优势,对经营良好的商业银行来说,这是极不公平的。

  此外,从资金来源语焉不详的盖特纳计划中,可以预计需要大量公共资金的投入,才能够吸引足够的私人资本。在财政资金严重不足、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美联储的“印钞机”,进而加剧美元的贬值与泛滥,对非美元国家来说,这实在是“以邻为壑”的行为。

  可以认为,20年前的RTC模式,难以简单地在今天的美国复制成功。一是因为1989年后美国经济进入上升通道,而现在则陷入衰退边缘;二是由于当时多数美国银行还是健康的,因此储贷协会的问题资产很快被其他银行所吸收和处理了,但现在则是整个美国银行业开始面临困境,仅依靠非银行机构的热情来吸收不良资产,显然也有些勉为其难;三是当时RTC处理的不良资产标的多是地产和机器,因此可以用证券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如今盖特纳计划中的处置标的多是复杂的金融产品,可谓“不良资产中的垃圾”,处置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长期来看,盖特纳计划如果能够全面实施,将彻底打破美国作为金融自由主义“圣地”的象征,这对全球金融演进与商业规则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在美国面临国际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一旦盖特纳计划收效有限,则美国很可能不得不深陷“金融国有化”。当然,这种走向印度式“政治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的模式,也许是某种“第四条道路”的尝试。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