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sha Gong, PhD,
Douglas Brooks, JD
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诈骗案件,在他日前法庭认罪之后并没有告一段落。司法部门正在继续调查麦道夫及其家人的财产状况,设法去没收更多被隐瞒下来的财产。可是,无论能够追回多少,对于投资人的损失来说都是杯水车薪。
在麦道夫案件刚刚被揭露出来的时候,检察部门指控他在过去20年中设下了一个高达500亿美元的诈骗圈套。随着调查的展开,这个数字继续上升,现在已经达到了650亿美元。受害者遍布全世界,其中有许多美国的头面人物,像著名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
按说麦道夫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不过是普通的“庞氏骗局”,也就是中国人说的“老鼠会”。他的投资公司承诺给客户每年12%~13%的回报,他从中收取高额的投资费用。后来麦道夫承认,他至少有十年根本就没有做过投资,只不过是设法吸引更多的新客户,用新来的人的投资去支付过去投资人的所谓利润。在经济状况好、投资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套把戏能够玩上一阵。可是金融风暴以来,不但新投资人减少,过去的投资人也要抽回资本,这下子麦道夫的把戏就露馅了。
早就有人怀疑麦道夫的投资生意不地道。1999年,有个证券商哈里·马克波罗斯曾经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投诉,却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其实内行人只要扳着指头算一下就会知道这里面有问题。因为要实现麦道夫承诺的回报额,他投资的平均年收入必须达到20%以上。这点就连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也做不到。
然而信任麦道夫的人还真不少。关键在于,人们很难相信像他这样一个华尔街的金融传奇人物竟然会是个大骗子。麦道夫出生于纽约比较贫穷的皇后区的一个普通犹太人家庭。他在1960年大学毕业后,曾经以游泳池救生员、装修工人等职业为生,并从工资中节省下了5000美元来开始他的投资生意。在很早的时候,他就看中了电脑信息业,采用了电子交易系统,后来成为纳斯达克的创始人之一。1991年,他当上了纳斯达克董事会的主席。就凭这块金字招牌,愿意找他的人就很多。麦道夫的关系网,是长长的一串美国各界明星的单子。
有了这个单子,麦道夫就将他的投资公司变成了一个高门槛的俱乐部,普通的投资人想要进去也没门。越是这样,许多有钱人对麦道夫的公司就越是趋之若鹜。
创造投资神话、保持神秘感是麦道夫骗局的重要心理战术。他的投资计划是保密的。而他雇来做账的会计公司只有三个人,根本没有能力去监督和发现这个骗局。在东窗事发之前,麦道夫的投资公司从来没有经过其他有信誉的会计公司独立审计。后来,有一批沙特阿拉伯人打算投资,让麦道夫出示独立审计过的账目,才第一次发现这中间的猫腻。但是,尽管有人向证券委员会反映了问题,这个部门却置之不理。更有意思的是,当麦道夫进行“内部交易”的传闻出现后,反而更加强了一些投资人的信心,因为内部交易只要无法证明,其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麦道夫的公司看上去像个大规模但却不公开的对冲基金。虽然他承认已经至少十年没有做过任何投资,但是他却雇用了一大批投资公司去为他吸收新的投资者,这些所谓的第三者公司从麦道夫那里拿到大笔的回扣。许多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投资是麦道夫的公司来管理的,直到丢了钱才如梦初醒。
在麦道夫案件中,证券交易委员会完全没有尽到职责。该委员会目前的监督重点,主要集中在投资公司是否有违法,包括进行内部交易之类的举动。对于高风险投资模式以及投资人有可能遭受的损失,委员会并没有很好的监督模式。目前,舆论普遍倾向于敦促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展出这样一种模式来。
虽然说是损失了投资人650亿美元,但麦道夫的个人财产目前能够找到的只有8.28亿,其中7亿是他的公司的价值,而那恐怕很快就会不值几文。虽然检察部门在追索他家人的财产,而且由于麦道夫的整个投资是骗局,一些过去从他那里赚了钱的投资人没准会遭到联邦政府追索部分的利润。但是无论追回多少,投资人当初的1美元最多也只能拿回几分钱。
在过去20年间,中国人和美国人一样,经常会迷信那些名声响亮的金融专家,为他们在金融世界中长袖善舞、翻转乾坤的能力所折服。但是事实证明,凭空而来的巨额财富恐怕往往靠不住。在中国是这样,在美国也是这样。在美国,经常会听说有这种很难进入的“顶尖”投资公司,吸引了不少投资人。麦道夫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已经有至少几十家亚洲公司(包括一批中国公司)受到了麦道夫的拖累。今后,人们如果要通过投资公司来进入股票市场,恐怕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这家公司的运作是否透明。如果不是,那么再有名的投资人恐怕也靠不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