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知名博客:可口可乐收购交易失利的七大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9日 22:55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3月19日晚间消息,美国知名博客作者大卫·伍尔夫(David Wolf)周四发表分析文章,称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交易失利有七大理由,以下为此文概要内容。

  在中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交易后不久,我就从一位非常机敏的朋友那里收到了一条这样的信息:“这桩交易在登上《南华早报》头条的那一刻起就已告终结。”

  未来几天中,我们将会听到许多类似于“我早就知道这桩交易会被否决”的事后言论,那么就让我来开个头吧,但实际上我真正想做的是找出这桩交易失败的原因,希望能从可口可乐的教训中获得某种借鉴。

  简单地说,可口可乐需要学会驾驭公众舆论,因为除了商务部给出的否决汇源交易的理由以外,中国市场上确实还存在着许多其他不利于该交易的因素,至少可以举出以下七条:

  理由之一:一个人的市场领导权

  这是中国政府给出的理由,即这桩交易将违背中国《反垄断法》第23条规定的精神,这部立法的目的是确保不会有一家单独的经营者成为市场的主宰,从而获得支配市场的能力。

  正如商务部所指出的那样,政府官员担心汇源交易将会损害本土小型经营者的利益,推高果汁的零售价格,以及限制消费者的选择余地。

  理由之二:不符中国政府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自中国三十年前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一直都是制定立法和行政监管条例,向中国最需要的行业和领域引入外资。这项政策从未改变过,但引入外资的方式及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整体态度则发生了改变。

  正如西雅图律师事务所Harris & Moure驻中国的合伙人史蒂夫·狄金森(Steve Dickinson)在一篇与汇源交易无关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政府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可能不是很明确,但其中有一点却很明显,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外国公司收购大型成功企业的多数股份。

  理由之三:品牌问题

  中国工业政策一个不成文的目标是创造领先品牌,这些品牌不但要能起到建立健康的、稳定的本土市场的作用,而且还要能构成全球性的中国品牌的基础。虽然能达成这一目标的候选者层出不穷,但中国的企业目前仍处于创建国际市场的早期阶段。

  与此同时,汇源却是一家好于平均水平的候选者,它在中国本土市场上拥有领先地位,其品牌质量和口碑较好。要眼看着这样一家公司被外资收购,从而失去了走向海外市场的机会,这很可能超出了中国领导人的容忍范围。

  理由之四:沟通失败

  正如我曾经的同僚Imagethief所指出的那样,公众情绪很可能并非对汇源交易十分不利,而令事情从“坏”变为“更坏”的原因是,有些人断言可口可乐正努力试图“镇压”有关这桩交易的批评声音。

  公共关系的核心准则之一是,不要试图阻止新闻记者或其他人对公司的批评声音,原因是这种意图随后就会变成报道,而公司则因此丧失了所有的可信度。可口可乐是否做过这样的事情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舆论认为它曾经这样做过。

  理由之五:信贷危机的并发症

  在中国政府宣布否决汇源交易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上一直充斥着许多有关可口可乐正考虑撤出这桩交易的猜测。可口可乐否认了这种传言,而我们可能再也不能获悉真相。

  但是,在可口可乐否认传言后不到两个星期,美国政府就作出了不拯救雷曼兄弟的决定,从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引发了一连串事件,迫使全球各大公司迅速对战略优先性的问题作出了更改。

  很明显,如果我是可口可乐的一名高管,在全球信贷市场干涸和个人消费者正重新考虑其消费习惯的形势下,我也会对是否能支付24亿美元现金的问题感到担忧。

  理由之六:一报还一报

  在可口可乐的要约被否决以前,有关这桩交易将遭拒绝的观点就已经存在,而且并非交易双方或中国政府有这种观点,而是美国政府。在阻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对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的收购,或是在阻止华为牵头的集团收购3Com时,这种想法就已种下。

  理由之七:全球性的外国直接投资问题

  去年6月份,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公布了一份名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纠正贸易保护主义趋势》(Global FDI Policy: Correcting a Protectionist Drift)的特殊报告,其作者是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的一名高管以及一位著名学者。

  这份报告指出,过去七年中,许多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态度令人心寒。而正是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开始变坏的这种形势下,可口可乐发起了收购汇源的交易。(唐风)

    相关专题:

    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