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银CEO:关于银行问题的谬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03:17  新浪财经

  导读:《华尔街日报》3月9日发表了美国银行CEO肯尼斯-刘易斯(Kenneth Lewis)题为《关于银行问题的谬误》的评论文章,认为大家对银行现状的认识存在六方面的谬误,并批评了国有化的提法,现摘译如下:

  前的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所有大规模市场泡沫的写照。很明显,银行是主要参与者,但不仅仅是它们。抵押贷款提供商、借款人、监管者、政策制定者、鉴定人、评级机构、投资者和投资银行共同吹起了这个泡沫。过去那些彻底屈从于狂热的金融机构如今已经不见了。那些过去在竞争的需要和谨慎放贷的需要之间保持良好平衡的机构存活下来了,并正在起到稳定系统的作用。

  在动荡时期,有一点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银行需要转变过去的经营方式,从风险管理转向成本控制和薪酬管理。大部分银行都在诚心诚意地作出这些转变,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那么政府应该在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呢?现在一个广泛流传的猜测是,银行是否需要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资本援助,或它们是否需要被国有化。不幸的是,我们当前的辩论被一些错误的信息所左右,这些信息既无助于我们理解现状,也无助于我们对未来的道路作出明智的选择。

  我想在这里就一些大家反覆提到并信以为真的论断作出澄清,说明它们并非事情的真相。

  1 银行现在停止了放贷。这一论断是完全错误的。没错,经过一个门槛过低的时期之后,银行的确收紧了放贷标准。但是根据联储的数据,在这轮衰退的过程中,银行信贷事实上是在增长的,而且2009年迄今企业贷款正在呈现小幅攀升的势头。同样,由于低利率的结果,抵押贷款融资的金额在迅速增长。从系统中消失的只是将我们带入这场危机的宽松信贷,就像不受监管的非银行贷款商消失了一样,同时许多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彻底枯竭。在衰退的环境下,大部分银行都在尽可能地提供更多贷款。

  2 银行已经丧失清偿力。过去18个月来,走向破产的银行不足50家。相比之下,在1986年到1991年的危机中,破产或倒闭的商业银行或储蓄机构大约有2000家。可能还会有一些银行破产,但大部分银行将挺过这场经济风暴。

  3 问题资产救援计划(TARP)没有效力。并非如此。去年10月份TARP颁布的时候,我们的整个金融系统和经济都受到系统风险的威胁。这一计划的核心是稳定幸存的银行、防止出现集体崩溃,并提高银行的放贷能力。TARP和其他一些政府计划是有效的,带来的结果是银行正在加大放贷力度。

  4 纳税人给银行白送了数千亿美元,将有去无还。TARP的资金并非慈善。获得TARP资金的银行今年将向美国财政部支付大约130亿美元的派息。TARP是一种贷款,利率从5%-8%不等。这是一个双赢计划:银行获得了所需的资本,而纳税人的投资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5 必须要让那些制造这场危机的银行负起责任。事实上,尽管所有银行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泡沫经济的参与者,但那些责任最大的公司已经破产了。这些金融机构的经理人和股东已经受到了惩罚,它来自最严厉、最不宽恕的君主:自由市场。

  6 拯救银行的唯一办法是国有化。这是一个被误导的假设。宣布国有化将摧毁大家对金融系统的信心,并动摇整个投资领域。政治性的放贷决策和信用分配过程对整个经济将具有破坏性。而且,国有化给大家一种错觉,似乎所有银行都已经资不抵债。我们同意联储主席伯南克的陈述,国有化对稳定金融体系并非必要举措。

  在我们讨论一些重要问题的时候,弄清事情的真相有助于我们重建一个健康的金融服务行业,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经济增长。我在这里有两个想法。

  首先,我们的行业必须继续与政府携手来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国会和政府已经采取几项有力的措施。联储正在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已经帮助降低了抵押贷款利率。787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将加速经济活动。短期资产支撑证券贷款便利(TALF)将解冻信贷市场。而政府的房地产和止赎救援计划在稳定全国房地产市场方面,对房屋业主和银行都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在提供信贷的需要和房屋业主偿还过度债务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在一个过度依赖负债消费来创造增长的经济中,房屋业主的解杠杆过程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在我看来,答案在于让竞争性力量将我们带回负责任的放贷实践,而不是已经制造了如此多问题的随意放贷。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