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万磊
近期,美国政府官员表示奥巴马计划在2013年之前将财政赤字削减至5330亿美元,其中包括增加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人群的征税以及削减伊拉克战争经费和其他不必要的政府开支。
奥巴马的这一针对富人征税的政策引起了部分美国网民的愤怒。部分共和党人也反对给富人加税,他们认为在走出衰退和急需创造更多工作职位的危机时期,加税显然是逆道而行的。支持者则认为克林顿时期也曾经通过提高对富人的征税来减少赤字,同时也创造了2400万新的工作岗位。分辨这些争论需要理清美国赤字演变的脉络。
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罗斯福为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尽管这使得美国经济得到恢复,但却让美国财政在收入与支出之间留下29亿美元的缺口。二战后杜鲁门时期则为应对朝鲜战争和经济危机采取减税和加大财政支出政策,这无疑让赤字财政得以延续。之后的艾森豪威尔一方面面对军事支出的刚性约束,一方面又需要靠减税刺激经济,结果赤字继续攀升。肯尼迪和约翰逊则继续在减税和增加军费开支的道路上驰行。1960年代,肯尼迪政府实施以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为目标的长期预算赤字政策。1970年代的尼克松、福特和卡特则在财政赤字与平衡预算经历着艰难选择。随后的里根政府依靠大量削减税收造就了19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兴,但也留下了高赤字的局面。老布什政府意图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赤字,结果被随后的海湾战争拖累而不得不增加军费开支,因此留给继任的克林顿是一个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的烂摊子。
克林顿采取的是减少军事开支与对富人加税并行的政策,同时在高科技产业上实施税收优惠,选择性地积极扶持高科技产业。在财政支出方面,增加了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最终实现了美国科技与经济的全面发展。克林顿卸任时,财政盈余创纪录地达到2369亿美元。但小布什的减税与增加军费开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再次让美国陷入赤字困局。
可见,一旦当选总统选择以减税来刺激经济,而军费开支又迟迟得不到缓解的时候,美国赤字就会高升不下。这套政策选择的背后实质上蕴含了决策者们关于“减税必定刺激经济运行,而加税则加大经济运行成本进而阻碍经济复苏”的经济学认知。军事开支的久高不下一方面与美国维系其霸权成本有关,另一方面,军工利益集团对于美国政府的控制也有很大影响。一旦政府认定“对于富人适量加税不会过大影响国家整体消费”,而与军工集团的疏离成为可能的时候,减小赤字就有了执行的可能。克林顿的结构性财政政策为实践这一新的政策方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鉴于奥巴马系统下面有很多克林顿时期的老班底,他们在经济政策上的相似性也就不难理解。不同的是,克林顿时期采取的是以财政支出和税收优惠来扶持高科技产业,而奥巴马则选择的是新能源产业。在对高收入阶层加税和削减军费开支上,奥巴马和克林顿是一致的。可以说,奥巴马正在试图“复制”克林顿。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