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财:美国经济复苏有赖深远变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 04:08  第一财经日报

  当地时间2月23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3.4%至7114.78点,较16个月前所创最高水平跌去近一半,创下1997年5月7日以来最低收盘点位纪录。

  本次美股暴跌之前,奥巴马政府刚刚推出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是,周一美股暴跌范围之广仍然远远超出已成惊弓之鸟的金融类股范畴,包括美国铝业、美国钢铁公司等经济敏感类股跌幅更甚。这些市场动向足以表明,如果不能就造成本轮经济衰退的深层次问题作出重大变革,仅靠财政援助、银行注资等修补式手段无法帮助美国经济迅速走出衰退泥潭。

  2009年将是美国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为低迷的一年,综合各类信息,其恢复性增长可能迟至今年底、明年初方能出现,而支持这一论断的短期变量包括:

  其一,自“二战”结束后以来,这是美国与欧洲经济首次同时陷入衰退,世界范围内同时出现的需求低迷将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严重,尤其是制造业将遭遇严重萎缩。

  其二,无论是用房价-租金比,还是住房空置率来衡量,美国房市泡沫远较上世纪90年代初严重(实证分析显示,美国房价仍高于长期均衡值约10%)。

  其三,金融市场动荡更加剧烈,严重的支付信用危机已使多项金融市场指标创下历史纪录,而货币乘数的急剧下挫亦显示信贷危机之剧烈。事实上,金融危机依然还在深化中,花旗、美国国际集团(AIG)等金融机构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据悉,AIG可能在未来四个月内对其1500亿美元的拯救计划进行第二次重组。

  其四,危机爆发前家庭部门的条件更为脆弱,储蓄率降至历史新低,负债占GDP比重则创新高。

  探寻美国经济复苏的长期变量则需从本轮经济衰退的根本起因入手,关乎于此,诚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的,“一些国家的低储蓄率和高消费,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一个因素”。事实上,这一表述所概括的真实情况是:源于国内寅吃卯粮的财政政策和消费习惯,坐拥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的美国通过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将美元转化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汇结余,然后再利用美国房地产吸收这些流动性,而这种用砖头回收美元的逻辑,其本质是将他国美元货币财富转化为美国国民财富。

  由于他国缺乏投资渠道和多元化策略,最后采取的方式只能是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美国本土市场并不惜采用低息竞争策略,美国国内则乐于通过双赤字弥补消费/储蓄缺口,两者结合导致世界基础货币迅速膨胀。2002年以来,世界GDP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5%之间,而世界货币年增长率却始终保持在1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高达25%。很显然,此货币增长与实体经济所需相互脱节虽有其短期必然性,但却无法长期维持,次贷危机因此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指出的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为了保持美元国际通货的地位而采取了多种救市举措,这些举措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市场、提振信心的作用,但是,如前所述,这场危机所深刻揭示出的全球经济、金融失衡不会因为这些举措而得到根本性扭转,与之相反,以“购买美国产品”等为口号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其实无异于缘木求鱼,其结果不仅无助于根治美国国内储蓄/消费失衡的痼疾,反而还可能会因为祸水外引导致各国经济共同恶化。

  当然,尽管存在多重制约,长期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不会就此一蹶不振,目前来看,支撑其能够在比较合理的时期内取得复苏的理由同样可分为短期、长期两类,其中前者包括:其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迅速采取了连续降息、财政救助等多种手段,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行动之快,在西方集团内部可谓卓然;其二,包括金融危机等因素所导致的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深度回调,大大降低了美国经济运行的成本;其三,美元适度贬值结果客观上有利于美国削减政府债务且大幅收窄贸易逆差;其四,在金融系统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美国居民储蓄率有望企稳并取得小幅增长。

  长期来看,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的有利因素依然不少。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进入了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时代,其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诸多附加值最高的尖端技术行业占有垄断地位。同时,稳健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缓慢的工资水平,在不断降低美国企业的单位劳动成本。此外,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积极救市,并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努力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现状,这无疑可帮助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体系实施更具实质性和建设性的变革。这些短、中期有利因素若结合着美国推动的深层次变革,则更将有助于美国经济加快实现复苏。

    相关专题:

    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