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财:让人不放心的盖特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 02:55  第一财经日报

  新任财长的金融救助计划成了奥巴马经济新政的软肋

  赵刚

  上周二出炉的美国第二轮金融救助计划几乎令新任财长盖特纳名誉扫地,“怯懦、不完整而且缺乏细节,令人丧气”等评价铺天盖地,美国股市更是以近400点的大跌来回应这份投资人期待已久的计划,盖特纳或许没有意识到,全球期待的是一个可以立即执行的救助行动细节,一份计划蓝图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就像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所评论的那样,“盖特纳的新救助计划和之前保尔森的计划相比并没有多少新思路”。虽然之前盖特纳一度重申将和犯了“渐进主义和模棱两可”错误的布什政府金融救助计划划清界限,但自己抛出的高达2万亿美元的计划也只是一个空洞的框架,没有人知道奥巴马政府怎么用这笔钱。

  “虽然市场期待财政部尽快成立一家坏账银行来收购银行问题资产,但很明显,纳税人并不欢迎这一方式,而政府在这一压力下也觉得需要做些什么来保护纳税人的利益。”Barr Rosenberg Research Center LLC驻纽约的分析师朱骏说。

  他表示,因此财政部想通过和私人部门的合作来一起购买银行业的问题资产,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借助私人部门来发现问题资产的真实价格,这样不会让纳税人多付成本。但朱俊指出,如果没有一个详尽的策划方案,包括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在内的私人部门可能会借纳税人的钱来向这些问题资产“下注”。他说:“在新注资计划中,加入对银行的‘压力测试’也是期望通过另一种方式来保护纳税人的资金。”

  在新的救助计划中,盖特纳主要抛出了三个救助行动,成立公共-私人基金共同参与清理不良资产,继续向银行注资(包括对银行的压力测试),为美联储贷款计划提供资金。《经济学人》2月12日撰文指出,新救助计划在最棘手的问题上不尽如人意,比如对资不抵债银行的国家接管,以及处理有毒资产和违约按揭等问题。 “盖特纳信誓旦旦要给大银行‘把把脉’再注资,但注资的条件有哪些?其中是否包括最终由政府控制有关银行?……而‘公私投资基金’购买有毒资产,但有毒资产不是因为没人买——对冲基金和其他私人投资者早就开了价,而恰恰是因为银行不满意那样的价钱,不愿卖。”文中这样写道。

  “问题资产的定价问题确实是一直困扰美国金融救助的难题,之前保尔森就因为定价问题而改作对银行进行直接注资,盖特纳的新金融救助计划依旧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博士认为,他称,和之前中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不同的是,当时中国银行部门的不良资产以贷款居多容易定价,而目前美国不良资产为非常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其价格很难确定,因此这使得美国对金融业问题资产的问题一拖再拖。

  但新的救助计划也不是一无是处,张明表示,盖特纳的计划在刺激消费信贷方面比之前更进了一步。新计划增加了对美联储增加放贷力度的支持,这有助于美国信贷市场回归正常。根据盖特纳宣布的计划,美国财政部将动用1000亿美元帮助美联储扩大对消费者和小企业贷款的支持。美联储将把短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的规模从2000亿美元扩大5倍至1万亿美元。TALF之前主要向AAA级资产担保证券持有人提供贷款,未来将纳入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可能纳入的还包括抵押支持证券(MBS)和公司债务担保资产。

  但无论如何,第二轮金融援助计划的内容没有达到之前投资人的预期,虽然盖特纳在上周也表示,整顿这一团乱麻需要胆魄、想象力和大把大把纳税人的钱。他说:“我们认为,有关政策应对必须是全面而有力的,……渐进主义比过激行动风险更大,代价更高。”但也有人认为他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经济学人》指出,从1990年代日本银行业大崩溃得出教训是,银行资产负债表必须得到重组,而陷入困境的银行必须先于实体经济复苏而得到整顿。此外,能够迅速而有创造性地应对银行业危机的国家,往往比那些犹豫不决的国家做得好。“拯救银行业的确是既昂贵又痛苦,但瞻前顾后、吝惜钱包的政府最终会比大胆出击的政府付出更高的代价。”

  而未来,盖特纳是否能够弥补现在计划内容的缺失将会是市场下一步关注的焦点,但是要彻底清理美国的银行坏账,完成重振经济所急需的金融整顿,花的钱肯定要比预想的多。现在也许是盖特纳考虑再从国会申请一部分资金的时候了。(作者为本报记者)

    相关专题:

    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