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ketWatch华盛顿2月12日讯】我们的太阳王后裔许诺将采取大胆的行动,可惜的是他的“玛丽皇后”并不争气,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国会面前托出的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产物。
事实上,粗制滥造并非盖特纳的首创,在几个月之前,他的前任保尔森就抛出了一个这样令人不满的援救计划,引起了广泛的反弹。不过,盖特纳粗制滥造也非自今日始,他在纽约联储总裁任上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那时他正确地意识到了金融业存在的巨大危机,但是他采取的行动却仅仅是要求银行把自己的文件打理干净。
奥巴马总统在周一的记者会上抨击国会中的共和党人,指责他们筑起了“意识形态”的障碍,因为他们要杯葛刺激计划。可是,这指责似乎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尽管总统告诉人们,必须采取迅速而大胆的行动,但是他的财长依然在这种障碍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据报道,盖特纳在政府内部的争论中获得了胜利,为银行高管们保住了位置和薪水,也让银行股票的持有者们保住了相应的权利。他显然是希望缩小目标,不愿意被人视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象征,尽管实际上,他确实管理着有史以来金融市场规模最大的干预行动。
在周一短暂接受采访时,盖特纳进一步强调了自己不喜欢政府干预的立场。他对《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David Brooks)表示,“作为不良资产的管理者,政府是极为糟糕的人选。历史记载告诉我们,政府几乎从来没有出色地完成过这样的任务。”他显然是认为,银行国有化是行不通的,即便是由政府管理坏帐银行也不行。
然而,盖特纳的话其实是个非常清楚的错误。无论是美国储蓄贷款危机期间的清债信托公司(RTC),还是瑞典1990年代银行危机期间的Securum,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它们成功地处理了不良资产,成功地将其卖掉,为纳税人赚了钱,而且解决问题的速度要比大多数人预想的都快得多。
盖特纳似乎是希望说明,我们当前的危机和前述那两次有所不同,因为大多数银行基本上说来目前还是健康的。不过,即便他的解释是可信的,也不可能改变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盖特纳所谓的政府管理的坏帐银行,完全是可以成功管理不良资产的。
我们必须明白,即便是政府接手,这些听起来会变得非常吓人的机构也不是由政府官员直接控制的,管理者其实还是从私营部门雇佣的专家。因此,以政府能力有限为借口是说不通的。
事实上,盖特纳这一周的表现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胆小的中层官员,或者是没有意愿,或者是没有勇气,总之是未能采取大胆的和决定性的行动。或许,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因为,正如他接受采访时为自己辩护的说法所称,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公共部门当中度过的。
其实对于所谓银行国有化,我们大可不必拿着意识形态的放大镜去看。花旗(C)也好,美国银行(BAC)也罢,不必研究也知道其处境和破产相去不远。他们的管理者就应该被开除,因为他们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他们的股东也没有权利逃脱,因为是他们自己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定,这都是市场给他们的惩罚,没有道理拿纳税人的钱为他们赎罪。
问题在于,这些银行都太大了,大到不允许破产的地步,而政府暂时接管一段时间,或许就是最简单、最低成本的破产防止方法了。假如说其他银行业务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那么将其不良资产转移到政府控制的坏帐银行这里,不是就更加有利于这些银行更快地恢复正常运转吗?
盖特纳的提议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来购买这些不良资产,这其实倒很可能会是一种无效策略。即便政府的资金能够吸引私营资本进入这一游戏,但是,为什么要由纳税人来承担损失,而由对冲基金拿走利润?为什么要继续玩杠杆游戏,让那些人得利?要知道,原本就是他们无节制的杠杆游戏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混乱局面。
为什么就不能由一家政府管理的坏帐银行利用政府的好信用融资,收购这些不良资产,并最终获利?
在一系列的诘问之后,我们终于接触到了问题的核心:这些资产究竟应该如何定价,又由谁来为其定价?盖特纳反复强调,他不愿意冒风险拿纳税人的钱来进行这种收购,一旦犯了错误,后果实在严重。
可是,这理由真的充分吗?假如他拿纳税人的钱来冒风险,而让对冲基金坐享其成,难道这就不会是错误?不论是采取哪种做法,归根结底,纳税人都必须投入自己的金钱,卷入不良资产,并最终确定后者的价值。清债信托公司所雇佣的专家成功地完成了任务,纳税人最终收到了回报。
市场之所以会给盖特纳的计划一记响亮的耳光,是因为他的所谓计划并不是一个计划。即便作为一个概念,那也不是最好的。无论是盖特纳,还是别的什么负责经济政策制定的人,他们首先必须克服自己的意识形态障碍,惟有如此才能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计划。
(本文作者:Darrell Delamaide)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