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银行股跌至新低,似乎我们已经进入了金融危机的第二个阶段,很可能是这个恐怖故事的最后一章。结束语可能是美国、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被国有化。
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境地?全球金融危机和继之而起的经济滑坡均有其远因和近因。远因就是美国、英国和其他经济体过去二十年来根深蒂固的社会不良习惯,即追求当前的消费和享受,而忽视自身的支付能力。勤俭节约让位于借贷消费和过度支出。这就导致了严重的全球失衡和扭曲。这场危机的近因则是这些过度的支出其资金来源是通过流动性的创造,包括金融创新和高杠杆信贷。
了解这些原因之后,我们便可明白为何解决这场危机有如此之艰难。政策制定者想尽一切办法维持被这一巨大的流动性泡沫所放大的资产价格,放弃了更令人痛苦的解决方法。注入流动性、救援计划、财政刺激方案,目的都是为了维持资产价格,但事实上这些价格需要跌至市场水平、然后获得清算。政策制定者只是延长了危机。
我想起了世界银行2002年一份名为《银行危机的真实成本和财务成本管理》的报告,这份报告分析透彻,结论清晰。它在对过去50年中的银行业危机作出分析之后提出:“一些慷慨的措施,比如流动性支持、存款担保、监管宽容、不断重组和债务人救援,似乎会大幅增加银行危机的成本。这些实惠政策是否能让经济更快复苏呢?我们找不到证据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有一点,它们会延长危机,因为复苏所需时间更长。”
正如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中所看到的,如果我们不允许市场进行清算,金融危机将被延长。尽管债务通缩可以被避免,但经济衰退将更长,复苏更无力。
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才能让我们尽快走出危机呢?这并不神秘。这不是火箭科技。事实上,早在1991年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各国政府就成功过。必须迫使银行披露其“有毒”资产(德国银行业大约有3000亿欧元坏账,英国银行业大概2000亿英镑,美国各大银行可能有8000亿美元)。然后这些资产必须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减记,让股东和债权人来承担损失,而不是存款者。如果这意味着大部分银行面临破产,那么就让它们破产。
事实上,在运作上可以采取设立一家“坏银行”的方式,就像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政府的办法那样。坏银行从银行系统按市场价格购买购买有毒资产并迫使银行进行减记,从而将坏账从银行系统的账面上清除。一家好的坏银行迫使银行进行坏账减记并清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那些从而失去清偿能力的银行将被政府重组、国有化或破产清算。但同样有可能的是,用一家坏银行按照高估的价格来收购银行的有毒垃圾,这样银行便可以重新开始放贷。这样它就变成了坏的坏银行。
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美国、英国和欧洲的政策制定者都拒绝采取“好的坏银行”的策略,结果信贷危机已经延续到第三个年头,大部分银行早已经半死不活了。不论是新的美国政府还是当前英国领导者,都一直在拒绝。
去年10月份,英国政府提出通过资本重组来解决信贷危机的计划,这一策略比布什政府拙劣的“问题资产救援计划”(TARP)要好得多。我当时对布朗政府的计划表示赞同,不过认为其缺陷在于忽略了“好的坏银行”的运作机制。但最近英国也推出救援计划,因为去年10月份那次救援没有效果,同样也避开了“好的坏银行”的选择,而转向了保险担保机制。
新的救援方案旨在对银行剩余有毒资产的亏损进行保险。银行将支付10%的保险费,可以通过现金或者股权支付。纳税人将承担被保险有毒资产90%的缩水风险。有毒资产还在银行的账面上,但银行的这些敞口不再面临任何风险。
政府之所以不愿采取“好的坏银行”策略是因为,一旦有毒资产被减记,英国银行体系的大部分可能会破产并被迫国有化。在美国,奥巴马政府显然也在坏银行和保险方案之间抉择,我担心他们会选择后者。
政策制定者们很容易说:“我们知道信贷危机的核心是放贷萎缩,我们必须让信贷重新流动起来。”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大西洋两岸政策制定者的愿望是以任何价格维持家庭的杠杆和消费,然而信贷危机唯一的出路则是从高杠杆回归到节约的消费习惯。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可能不经受一点痛苦。
事实上,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家庭债务处于极端的高水平,因此今天推动解杠杆过程和加剧经济衰退的乃是需求不足,而不是信贷供给不足。因此,即便用政治手段来进行信用扩张,仍不能产生让经济复苏的效力。
但是不采取“好的坏银行”的解决方法,银行体系的腐朽堕落将一如既往。不良资产将继续吸收经济体系中的资源。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