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沫从来是市场的一部分。在资本主义的民间传说中,就有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热和18世纪的南海泡沫。近些年,泡沫和泡沫破裂的次数及严重程度似乎在增加,能想到的就有互联网泡沫、房市和股市泡沫。
市场一直对我们不错,即便经历这场崩盘,美国仍旧是富庶之乡。互联网与其衍生出来的电子邮件和在线交易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效率。eBay、亚马逊、E-Trade和众多专业网站令交易变得便捷,并创造了数以亿计的财富。交易成本大大下降,弹指之间信息就可以传遍整个市场、到达千百万的交易者和投资者那里,而经济学家所谓的“市场不完善性”大为降低。
也许泡沫及其破裂还是资本主义市场天性的一部分。甚至,正是那些最近让市场效率大为提升的因素加速了泡沫的产生。
大家想想: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就意味着,在泡沫初生的阶段,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看看冰岛)任何人都能够获知明显可以获利的投资机会。任何人都知道投资佛罗里达公寓可以获得暴利,或者投资前几年的科技股,以及对冲基金。潜在的投资者不再依赖口口相传来获知最近热门的投资品。(麦道夫似乎就是用这种手段来寻找投资者。)
而且,人们无需拜访佛罗里达就能知道某一房产正在出售,也无需研究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就能知道最新的科技大事:简单通过谷歌搜索,我们就能得到关于房地产、价格、地区、抵押贷款条款,或关于盈利、亏损、预期盈利的完全信息。
我们不单单是获得了即时信息,交易成本的下降也让大家更容易参与进来。股票交易基本上是没有成本的。更丰富的信息意味着信用评级从而信用是可以立即获得的。电子邮件和短信意味着潜在投资者之间的交流是免费且接近瞬时的。
因此互联网不但推动了市场的快速运转,而且可能也导致了市场的功能障碍。
我们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可以确定金融市场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监管者面临一个难题:要剔除互联网的负面效应和金融市场的其他一些改良,同时又保留它们的益处,这是非常困难的。
比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确使得贷款买房更为容易,但它们也同样催生了泡沫。有志于实现有效监管的经济学家和其他人在保留其好处和剔除其成本之间,将陷入两难困境。也许监管者最应该做的就是缓和泡沫破裂带来的冲击。
至于投资者,尽管现在距离1929年股市大崩盘已经几十年,我知道很多人压根儿不碰股市。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胀中大受其害,因为他们投资了固定收益资产,比如银行存单和保险单。
很多潜在的投资者再次对金融市场感到恐惧。一种可能性是许多人会采取“后1929模式”,拒绝投资于金融资产。总体来讲,这会给他们带来损失,因为股市回报率很高。而且,它还将令美国资本投资行业资金不足。
其他的投资者可能会接受泡沫的必然性,并依靠自己的能力来战胜它。投资于泡沫并不一定是一项错误的个人投资,只要他能足够快速地脱身。但显然不能够所有人同时撤离,否则泡沫只会更早破裂。
最乐观的一种可能性是,投资者将会明白存在好的投资,但任何东西都不能永远成长。我们过去在联邦贸易委员会常常说:“如果某样东西太好以至于听起来不像真的,那恐怕就不是真的。”于是提前发出风险警告的人便会被相信,泡沫可能就会在膨胀之前流产。可惜的是,从最近的事件来看,这种解决办法也是不可行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