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股评论:联储刺刀上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03:40  新浪财经

  中央银行通常拼命让自己变得枯燥乏味,然而现在并不是寻常时期。12月16日,联储放弃了一贯的做作姿态,承诺向衰退和信贷危机作殊死较量。

  经过两天的会议之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了三大举措:将联邦基金利率削减至历史最低的0-0.25%的区间;表示经济疲软可能会让利率在此停留“一段时间”;传统货币手段用尽之后,它承诺采取一系列非常规的战略,主要是收购抵押贷款相关的证券,可能还包括国债,以达到拉低长期借款成本的目的。降息子弹已经用尽,联储被迫装上了刺刀。

  三大举措中任何一条都是一记重拳,组合使用则是一场令人生畏的货币攻势。但话又说回来,事实上可能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尽管联邦基金利率的削减幅度超出预期,但它对银行隔夜拆借的实际基金利率几乎不会有影响。由于降息预期,加上银行系统坐拥近8000亿美元的准备金,实际基金利率早已经跌至0.1%左右。(联储将基金利率目标锁定在一个区域而非一个固定的点,说明达到一个固定目标很困难。)联储在11月25日曾经宣布,它将购买直接由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的1000亿美元的债务和5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12月1日,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在考虑购买国债。

  在降息后的声明当中,联储并未提出什么新的措施。不过,比细节更重要的、对股市影响最大的,乃是联储的激进主义态度。联储在声明中表示:“联储将不惜一切手段让经济恢复可持续增长并维持物价稳定。”

  效果如何仍是最大的疑问。联储曾经成功地通过削减短期利率遏制了前几次衰退,但现在基金利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于是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联储新的、非传统的运作手法被称为“数量化缓解”,因为其效果是通过联储对数量而非信贷成本的控制所产生的。通过创制和推行大量借贷项目,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不到9000亿美元扩充至2万亿美元以上。这些项目降低了私人借款者支付的利率,但是效果难以监测,而且显然不及财政部将公共资本直接注入银行的效果显著。

  从理论上来讲,购买长期证券由于可以降低长期利率,作用可能更大。比如目前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是2.36%,30年普通抵押贷款利率大约是5.5%。但尽管联储或多或少知道如何让短期利率升或者降,长期利率的问题却是一片未知领域。的确,理论表明,要影响如此这个庞大、全球整合的市场,证券购买必须金额十分巨大才行。

  一位联储高级官员否认了联储明确打算降低长期利率的说法,他宁愿将联储的新举措视为前期旨在恢复流动性和常规交易环境之努力的延伸。这位官员表示,房利美和房地美的MBS尽管有财政部的明确支持,由于缺乏流动性,其收益率仍远远高于国债。他说,联储可以通过让投资者相信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买家而降低这一息差。

  尽管联储仍可能购买长期国债,但效果如何则不清楚:收益率已经很低了,不存在缺乏流动性的问题,而且将它们的收益率再降低10个基点能否让抵押贷款利率同等幅度下降仍不清楚。因此就目前而言,联储关注那些对经济影响最直接的利率便合乎情理了。

  经济显然需要这一点。在联储降息的当天早上,政府公布11月份美国住房开工率环比大跌19%,跌至按年率62.5万栋的历史低点。唯一正面的解读是,开工下降可以降低待售房屋存货,不过房地产商正在抵御新一波的止赎风潮。

  通货膨胀已经以令人惊讶、甚至令人担忧的速度下降。主要在油价下跌的拉动下,1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比10月份下降1.7%,为历史上最大跌幅,使得总的通胀率从7月份的5.6%跌至1.1%。剔除食品和能源,“核心”价格没有变化,核心通胀率从7月份的2.5%跌至2%。核心通胀的下跌大部分都是能源价格下跌的副产品,因为能源价格下跌导致空运费用和其他能源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下跌。但整体趋势肯定是下跌的,因为失业率的上升和销售的下滑会侵蚀工资和购买力。那位联储高级官员表示,他不认为完全的通缩是一个风险,但这种情况值得关注。联储降息后第二天,美元大幅贬值。

  经济仍透露着一些曙光。原油价格下跌已经大幅提升了家庭的购买力,这也是为什么11月份零售数据没有预期跌得那么狠的原因之一。由于抵押贷款利率下跌,住房销售仍处于稳定状态。股市自从10月中旬以来一直区间震荡(尽管区间很宽)。周二高盛公布第四财季亏损21.2亿美元,但股价大涨14.4%。银行间贷款利率在不断下滑。

  最激动人心的一个迹象可能是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一个月来停止了膨胀,这意味着目前企业和金融借贷者对短期信贷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上周联储提供了150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但银行只竞标了其中的630亿美元。

  这种企稳几乎肯定是暂时的。未来数月,联储将启动几个巨大的贷款项目,包括为支持资产支持证券和购买MBS提供资金便利。尽管金融局势暂时停止了恶化,联储仍不敢掉以轻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