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股评论:用金融方式应对金融危机不可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 02:45  第一财经日报

  萨斯基亚·萨森 (翻译/马俊)

  传统银行业是把你手头有的钱卖出去;与之不同,金融业则是把根本不存在的钱卖出去。说到底,金融业就是把你手里的款子,不论它是1万美元还是100亿美元,捣鼓成两倍三倍那么多。这么看来,把纳税人的钱注入金融体系等于是在给它送粮草。

  自从新金融业起步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搞过5次救市。每一次,政府都用纳税人的钱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每一次,金融业都用这钱把它的杠杆加长一点。这就是金融业干的好事。把金融业一棒子打死是不可取的,但是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选择一种非金融的解决办法。

  给金融业提供方便,让它继续干那些已经把我们推到悬崖边的勾当,这简直是非理性的。先前的每一次救市都使杠杆进一步扩张,如今终于维持不下去了。据某些研究机构估算,衡量美国经济金融化程度的金融资产(说白了就是债务)对GDP比率已经高达450%。此外,金融倒金字塔的结构已经变得极为复杂,难以洞悉。例如美国财政部在估计救援AIG的成本时就颇感为难——一开始估计是400亿美元左右,后来上升到1210亿美元。而为解救雷曼兄弟的信用保险所付出的成本更是达到3600亿美元,远远超出美国财政部的预料。

  这种非理性还有一个表现,那就是美联储也参与了金融性“解决办法”:迄今为止,美联储已经向若干家金融和银行业企业提供了1.5万亿美元的贷款。这些都是纳税人的钱。但是美联储却没有披露——它发放这些贷款,得到的抵押品是什么,惹得彭博新闻社向法院起诉要求它向公众披露有关信息。这还不够,美联储还向若干家金融和银行业企业许诺了7万亿美元(也是纳税人的钱)。美联储自己的杠杆率现在已达到50:1的历史高位。它看起来简直像是一只对冲基金,而且还是投机性很强的那一种。这是在拿联邦储备体系冒险——比如说,政府就无力为人民的银行存款提供保险了。

  如果用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来应对金融危机——用一些办法确保广大中小企业的经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效果会怎么样?这将提高用工需求——大部分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且在大多数经济体中,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都很大;进而提高家庭部门的消费需求,对其他一切经济部门形成良性反馈。

  那么,应该通过什么机制和途径,把纳税人的钱引入中小企业,而不仅仅是把钱从纳税人的口袋转到金融业的口袋呢?各个经济体所适用的措施不尽相同,但我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对大多数经济体而言都是不错的出发点。我说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指修建更多的巨型水坝或者大桥,那些工程只有少数几家全球工程公司才能实施。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做:建设或维修大批城市及城镇的市政设施、清理垃圾废物堆放场、扩大公共交通系统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在平常,这些需求往往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满足;而如果政府决定投入以10万亿美元计的资金,作为应急措施,就可以覆盖这些需求。此类项目一旦上马,就能激活市场机制,直接拉动其他企业的投资需求,促进劳动力需求进而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拉动企业投资和就业。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府不是把大量资金用于救市,的确会有一些金融企业倒闭,信贷仍然会吃紧一段时间,但从长期来看,这样做的后果是经济增长,而非金融杠杆。

  美国政府固执地拒绝对实体经济投资,即使在实体经济急需资金的时候也是一毛不拔——比如美国国内700座桥梁由于设计缺陷或年久失修面临垮塌风险,而美国政府根本没有着手处理这个严重的安全隐患。而现在它却决定向金融体系注入7000亿美元资金。想想看投资于中小企业和家庭能带来多大的扩张效应,再看看美国政府在做什么——把钱借给钱庄,希望它们开始放债——我们真是无话可说了。

  (作者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全球思想委员会成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