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股评论:联储已弹尽粮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5日 04:47  新浪财经

  迄今美国已经有大约40万亿的房产价值和90万亿的股市价值被蒸发,毫无疑问,我们正在见证一场以房价下跌、信贷枯竭和资产价格缩水为特征的经典债务通缩。

  欧文-费雪在1933年写下的话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机制,他说当泡沫破裂之时,“过度投资和过度投机通常是重要原因,但如果它们不是以借来的钱来进行的,后果将要轻微得多。”

  价格下跌风险的加大使得现代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念之一甚至现代中央银行学受到挑战:即“在不兑现纸币系统下不可能发生通缩”的信条。然而10月份美国核心CPI下降0.1%,为1982年12月以来首次下降。

  这一理念来源于对“大萧条”的简单化货币主义干预,由米尔顿-弗里德曼所提出并教授给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一观念认为,如果当时联储更有远见、多印钞票,“大萧条”便可以避免。然而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长期的通货紧缩,利率降至零附近也无济于事,这说明通过吹泡沫的办法走出债务通缩并非易事。

  在美国,联储只能控制货币供给,无法控制货币流通的速度。过去18个月证券化市场的戏剧性崩溃使得金融工程反向运行,货币流通速度持续放慢。

  的确,这一点总有一天会改变。但就目前而言,美国非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的发行较去年同期锐减98%,过去4个月月均发行量只有8.2亿美元,相比2006年6月高峰时期的1360亿美元简直是天壤之别。证券化的崩溃就是一种高强度的通缩。

  同时,在伯南克所主导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继续以疯狂的速度扩张,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也高速扩张以抵消信贷收紧的压力。因此,各联邦储备银行的总债务从9月初的1.28万亿增加到了11月19日的2.19万亿。同样,从9月初到11月19日结束的一周,美国储蓄机构的储备金总额飙升了近14倍,从470亿美元暴增至6530亿美元。准备金的快速增长也反映了银行的惜贷。

  货币主义的伯南克和其他人批评日本央行在泡沫破裂后的通缩螺旋中所采取的错误政策,但他们将发现货币体操并没有他们想像得那么有效。而那些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对抗通缩最有效手段的凯恩斯主义者也是如此。尽管公共建设支出可以减缓下行并提供就业,但罗斯福的“新政”并未终结“大萧条”。

  对于当前的信贷痉挛和金融恐慌的强化并无万全之策,只要政治家和中央银行决心不让金融机构倒闭,因为这样便是在妨碍市场的纠偏机制。这也是为什么我和其他人不太一样,我比较同情财政部长保尔森。这场信贷循环中的证券化因素,再加上其中植入的高得可怕的杠杆,意味着这是一个难度巨大的问题。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指责保尔森让雷曼兄弟倒闭的决定,甚至我们应该为之鼓掌,因为这是参与通缩解螺旋的过程,这是迟早要来的。

  日本的经验依然很重要,因为西方治理危机的方式可能像日本一样,会有长期的负面后果。日本的后果之一就是大量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继续存在,二是长期的通缩困境,使得日元利率低至可笑的程度,损害存款者的利益。

  与此同时,最近的联储调查显示,美国的信贷紧缩并无缓解的迹象。过去3个月,83.6%的国内银行报告提高了对大中型企业的商业和工业贷款标准,为该数据从1990年编制以来的最高比率。47%的银行过去3个月对消费者分期付款贷款的意愿下降。

  消费者也更不愿借贷。48%的回馈者认为他们过去一个季度对所有类别的消费者贷款需求下降,高于7月份的30%。这意味着可能会出现日本式的“推绳游戏”,即银行可以提供信贷,但不能迫使人们贷款。

  几个月内联邦基金利率可能降至0.5%乃至更低,投资者越来越有必要重温伯南克在2002年和2003年就战胜通胀下滑这一题目所作的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伯南克提出了一旦短期利率接近零所应采取的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关键点就是降低长期利率,从而帮助决定抵押贷款和其他债务工具的利率。做法可能还包括联储购买长期国债。

  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美国经济继续恶化、通胀压力继续减缓,伯南克领导的联储可能会按照这一思路去做。这些举措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通过增加债务的办法将其复杂化。

  从这个方面来讲,当前西方世界的危机将最终令机械的货币主义失去信任,同时整个的不兑现纸币体系和美元的主导地位将最终分崩离析。

  国外债权人从美元逃向黄金的举动将成为催化剂。这反过来将令全球形成一个共识,即我们需要一个更为规范的全球金融体系,而被现代中央银行家嘲笑为“野蛮出土物”的黄金可能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