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来监管美国投行高薪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5日 01:50  第一财经日报

  “直到我被埋进坟墓之前,我都会想个不停,为什么我们是唯一一个政府不肯救助的金融企业?”据说,这是雷曼兄弟前主席兼CEO富尔德在美国众议院组织的听证会上发出的感慨。

  然而,美国国会众议员和政府改革委员会更感兴趣的,显然是富尔德凭什么在5年内竟获3.5亿美元的天价薪酬,他们要求其对雷曼高层的薪酬历史、管理行为进行说明。

  有人尖锐地指出,正是雷曼兄弟公司里那些阿玛尼们(身着顶级服装奢侈品牌的雇员们)“杀死”了雷曼兄弟 ,因为他们为了多赚快赚,“阿玛尼们把投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变成了低买高卖的资产价差,拼命吹起金融泡沫”。

  从数据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从业人员的人均薪酬是美国劳工平均工薪的10倍左右。一般来说,金融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类:金融资产的买卖价差和金融服务收费。但是,在计算机、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加上行业竞争激烈,这些传统型业务的收费不可能获得高速增长,金融业必然要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是依靠不断推出新产品,二是依靠资产的买卖价差。

  对于美国的投资银行来说,这一人力费用牵引下的利润压力可能更加巨大,因为它们不像商业银行一样有存贷业务,有初级金融产品的买卖价差,它们的主要业务是提供证券承销、担任财务顾问等一类的金融服务,靠收取佣金获取利润。但是,这种业务不是一种收入稳定且持续增长的业务,要想快速增长更是不可能。因此,投资银行实际上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即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的买卖价差来获取巨额利润。

  而如果说美国投行的薪酬激励机制有问题,那么人们自然会问,这些机制是谁制订的?对于这种可以影响金融行业,乃至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微观机制,难道对其就没有什么约束或监督措施吗?

  按现代公司治理原则,公司高管的薪酬一般是由公司董事会制定的。如果说上面的薪酬机制出了问题,那么公司董事会是否有责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到,董事会是代表股东的,也就是代表出资方的,而资本的逐利性是整个微观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制定利润导向的激励方案,同样存在逐利动因。其次,董事会是否被内部人操控?如果董事会被经理层操控,或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则寄希望于通过董事会、独立董事们来控制住高管的高薪,无异于天方夜谭。

  另外,董事会经常会发现,他们不敢把高管的薪酬降下来,因为如果这样,其他竞争对手可能就会趁机挖角,或者让高管们心存不满,使经营业绩更不理想。这就是“经理人市场”的市场逻辑,水涨船高嘛!因此没有哪家公司的董事会敢冒这种风险。罗伯特·蒙克斯和尼尔·米诺在他们著写的《公司治理》一书中,清楚地描述了董事会的这种无奈。因此,希望在美国公司通过董事会来控制高管的高薪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被经理人控制的那些董事会了。

  显然,这就是市场的“集体逻辑”。每一位高管都可以说,你不给这样高薪,别人会给。因此,大家期望一致化、行动也一致化。金融行业的高薪也就这样一步步集体走高。然而人们应该看到,在越来越高的薪酬背后,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攀比,是人性被刺激起来的越来越无度的贪婪。

  也许人们还会问,如果说公司董事会、投资者对此不能进行有效的阻遏,那么美国不是还有监管机构吗?不是还有政府部门吗?

  因为美国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认为 “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市场可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可以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凯恩斯主义只能是一时一刻有用,一旦经济发展正常了,走上正轨了,政府就不应再多干预。对于个人财富,在一个保护私人财产各项法律制度健全的国家来看,对薪酬进行政府监管或行政干预是不可理喻的。

  在美林证券以及雷曼兄弟破产之前,美国国会没有对企业薪酬制度进行过像这次这样的调查,也没有设立相应的什么部门来监管相应的事务。美国民间有一个非政府组织称为美国薪酬协会,但该组织类似于普通的咨询机构,主要是应企业的要求对企业的薪酬设定方面的情况进行咨询设计。这也正体现了美国自由市场经济的特征,企业的薪酬制度完全是由公司自己进行制定,根据市场竞争情况与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合乎自身的薪酬水平。但是,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高管薪酬激励的你追我涨,造成金融泡沫涌现、信用瓦解、最终形成冲击国民经济的金融海啸,给国内和国际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是否任其发展?美林和雷曼兄弟破产后,美国众议院和政府改革委员会对雷曼兄弟的董事会主席举行听证会,似乎证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了。

  对于这种于宏观经济有深刻影响的微观机制,是否应该对其加以监管?又合适由谁来监管?如果市场能够对集体错误进行调整,但付出的是整个经济体的惨痛损失,那么在巨大的损失形成之前,人们就不能再做点什么吗?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奕明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