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纽约时报为何质疑美国自由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 10:10  中华工商时报

  亦菲

   近来,美国因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问题引发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侵蚀着市场信心。美国布什政府正全力以赴救市。媒体报道,经过约3个小时的紧急磋商,美国国会就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大规模金融援助计划达成原则一致,这使该方案朝实施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令人回味的是,《纽约时报》撰文指出,经过20多年来的放松金融管制、“自由市场”实验以及连接不断的丑闻和危机,美国加强金融监管已是大势所趋。许多专家认为,无论最终谁当选美国总统,他都会着手进行相关改革。

  人们看到,伴随布什总统救市指令,美国迅速出击重锤。比如,将动用成立一个官方信托机构购买金融机构的按揭坏账,布什需要动用7000亿美元。据悉,这项计划是1930年以来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最大的介入。此外,经布什授权,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不久前分别发布新措施,为总额2万亿美元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行业提供支持。

  由美国政府组成一个官方信托机构购买金融机构按揭坏账说明了什么?显然是用政府杠杆去支撑美国经济大厦;用国有经济去收购私有经济。对此,尽管美国学者大肆讽刺“突显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荡然无存”,称布什政府此举是“75年来最大型的国有化计划”。美国国内的对政府救市行为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对政府的救市行为冠上了“社会主义”的帽子,借此扩大影响,希望延续美国自由市场。英国《泰晤士报》经济专栏作家安纳图·凯尔斯盖穴AnatoleKaletsky雪称,“曾经是世界上最资本主义化国家的最资本主义化的政府,已经决定铲除这个国家最大、最重要的私人金融企业的老板,以政府任命的官僚取代之。纵观今年以来,美国先后拨出500亿美元替货币市场的互惠基金保本;本月美国财政部直接动用100亿美元购买按揭贷款证券;‘两房’增购按揭证券达1440亿美元,并将会继续增购;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等11项救市举措,美国所有的救市招数无效,多家金融机构相继出事,投资者信心大受打击,布什政府不得已采取政府救市的罕见措施,似乎也得到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美国政府救市,并非只是布什总统的“长官意志”,事实上已得到美国会的认同和经济界的强烈支持。围绕救市计划,布什总统领导的共和党政府与民主党控制的国会之间,以及两名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之间,正在“两条战线”上进行着政治博弈。可见,美国政府救市决策是涵盖美国政府、国会政党及银行家共同心声的。这就告诉人们,美国政府救市,决不仅仅是挽救美国濒于崩溃的经济的权宜之计,而是要对长期沿袭的美式自由经济理论进行“离经叛道”的诠释:美式自由经济理论已遭遇空前的麻烦与障碍。在这种情势下,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纽约时报》看到并指出这个问题也不足为奇了。

  其实,只要不遗忘,人们早已看到,美式自由经济早已涌出诸多漏洞。正如美媒体所披露的,多年来,纽约多家金融大亨创造了一个“假大空”经济世界,金融界很多从业人员大赚红利,借出比他们资产多出100-200倍的贷款,引发危机后却由美国纳税人甚至全球埋单。

  笔者并非对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幸灾乐祸。说实在的,按时下经济特点,“美国感冒,全球咳嗽”也是不争的现实。人们都希望美国能迅速扭转经济困局,既造福美国人民,也为全球一体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当然也不是一概否定美式的自由经济。一个经济体系能维持这么多年,总有他存在的理由。

  笔者要说的是,不管美式经济也好,还是西方其他自由市场也好,都只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模式,不是唯一的最佳模式,更不是各国必须遵循的模式。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主义”也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欧洲许多国家在本世纪初宣扬的“第三条道路”其中也包含的“社”化的左倾路线,而今天却又跳出来指责美国。基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的不同,选择的经济模式当然会不一样,这也应成为共识。

  而问题在于,长期以来,美国国会一些议员乃至经济界的一些人士,每谈到经济政策经济模式时总是表现唯我独尊的态势,并常常以美式经济作为范本向别国推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社会主义放在市场经济的前提,这样做决不是仅仅是口号之争,而是完全根据中国的国情。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既吸取各国的长处,但没有放弃某些银行、铁路、邮电等垄断行业及重大企业的国有化;在经济工作中,十分强调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作用;许多重大经济问题也在政府的协调下妥善解决。这样做,就是为着确保经济健康发展,造福人民群众。而今,中国经济尽管也遭遇着不少困难与问题,但经济平稳发展却是众所周知的现实。中国经济的成功既为世界创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之路,也为人们解读美国救市的罕见举措提供了新的视角。

  《纽约时报》质疑美国“自由市场”令人们眼界大开。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