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财周刊:贪婪的代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7日 16:00  《理财周刊》

  文/ 石齐平

  这原本是我这周要写的题目,凑巧,美国《时代周刊》这星期也以它作为封面大标题。

  华尔街“百年一遇”(美前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的形容)的强震,不但余震频频,引发的金融海啸,几乎已席卷了整个地球。突然间,各国金融市场,信用极度紧缩,迫使各国央行几乎不约而同地以大规模的“公帑”(音同“躺”, 指政府的钱)”注入市场,情况犹如对一重危病人,施以紧急心肺复苏术,成效究竟会如何,有待时间验证。

  在所有形容及研判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用语中,除了格林斯潘的“百年一遇”,索罗斯的“此生未见”和“这或将是自上世纪中以来的全球长期大繁荣的结束”等令人深刻印象外,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恐怕是罗杰斯讲的话了。上个星期,罗杰斯接受新加坡传媒访问时说,恐怕在有生之年,也不能见到金融危机见底反弹了。格林斯潘任金融大帝国联储局主席长达17年,索罗斯和罗杰斯则俱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金融大炒家,什么场面没见过?但这次他们面对金融风暴时的反应,明显能让人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丝恐惧,令人震撼!

  今天我想从一个更宏观、更哲学的视野来谈谈这场世纪金融大风暴。这场风暴让我想起了四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经济学家、大伦理学家(这四位,几乎都集这些身份于一身)——凯恩斯、马克思、亚当斯密和海耶克。

  这里,让我从他们身上高度提炼出与眼前议题有关的一些观点、背景与事情:

  ——凯恩斯知名度极高,因为他是第一个能针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作出解释并提出有效对策的经济学家。而他的对策,一言以蔽之,即采取赤字财政,扩大支出来刺激有效需求。迄今为止,这种蕴含着“透支”核心理念的哲学,仍是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主流思维。

  ——但不是每一个经济学大师都同意凯恩斯的理论。与他同时代的奥地利学派的海耶克就强烈反对信用的过度扩张,他甚至反对信用卡的滥发滥用,认为信用卡就是一种‘塑胶货币’。他的思维与论点,不仅仅来自经济学。在他那个时代的欧洲,一个经济研究者是需要将经济、法律、伦理、哲学等共冶一炉的。他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位世纪级及世界级的大师,虽然在政策界他是非主流,但在学术界,他与凯恩斯分庭抗礼。

  ——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点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接着就是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了。

  ——关于亚当斯密,世人多知他是西方经济学的始祖,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就是当代经济学的经典之著。只有很少人知道,他的另一巨著是《道德情操论》。

  好了,现在让我作一些短评:

  (一)经济学(如《国富论》)承认并肯定每一个人的自利动机,但“自私”与“贪婪”之间显然不能划上等号,那末,两者的区别分界限是什么呢?

  (二)区别在于逐利虽为人的本性,但如果逐利时明知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可能造成风险,仍执意为之,就是‘贪婪’。

  (三)从海耶克与亚当斯密的学问基础观之,经济学与哲学、伦理学、道德学是密切关联的,必须同冶一炉。犹如习武者必须同练“九阳神功”与“九阴真经”才成,才不会走火入魔。

  (四)当代经济金融之研究则全忘了这一套,宛自沉迷于工具性的与人性脱钩的数理操作之中,以模型及衍生性商品为载体,自欺欺人,不断创造繁荣假象,并从中获取巨大利益。结果,终于让金融病毒蔓延全球,导致全球及其自身的巨大灾难。并且,以美国政府为首的强力介入市场的做法,无形中似乎在呼应马克思的预言。

  (五)于是,人类在新世纪最重要的功课之一,就是去探索一种新的哲学,一种能让全人类可持续安身立命发展的新哲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