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投资大众应冷静 富翁之道难模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7日 01:17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加州3月16日讯】几周前,上海和香港的股市跳水,美国股市也遭受了池鱼之殃。一夜之间,小甜甜的奇异行为就变得无法再吸引媒体的关注,后者热衷的话题变成了市场风险。 “对于我们而言,金融风险就像是在微波炉中啪啪作响的爆米花。在第一粒爆米花发出响声之前,我们总是有一种什么都不会发生的错觉。”美林证券首席投资策略师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在“时代”杂志上表示,“即便我们听到了第一声爆响,我们也一厢情愿地认为这只是偶然事件,直到第二声、第三声……接连响起,最后响成一片。”突然之间,整个市场就陷入了一场不可预知的非理性的骚动。 不可预知?非理性?千真万确,这些恰恰就是风险的本性。不过,何以会是如此呢?在1990年代晚期的超级牛市当中,著名经济学家、另外一位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出版了“与天为敌: 风险探索传奇”(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一书,在金融市场风险历史上留下了具有讽刺性的一笔。该书反映了市场上当时盛行的幻觉--“在过去和当代市场区别开来的革命性的理念意味着我们已经真正掌握了风险。” 伯恩斯坦相信,新兴资讯技术所谓“这一次与往年不同”的特质正是过去和当代市场之间的边界,我们已经成功地掌握了风险。 大错特错。诚然,我们遭遇了战争、恐怖袭击、核子攻击的威胁、巨额赤字和其他诸多问题,但是即便没有这一切,我们对风险的视若无睹也会让我们陷入巨大的麻烦。我们觉得自己的处境是安全的,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风险”,这根本就是幻觉。 当我们看到经济学家薛林(Gary Shilling)的最新一期Insight通讯时,对于这种幻觉的感叹不免会再次涌上我们的心头。他文章的题目非常引人注目--“如何赚大钱:十一种历史证明的策略。”我不能不感到忧虑了,因为这些策略的确可以帮助美国的800万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变得更为富有,但是对于其余2亿9200万美国人而言恐怕就不是这样了。 文章开宗明义,“近些年来,数量空前的美国人都获得了数量空前的收入,并因此积累起了数量空前的财富。”然而那些“利润却并非平均分配给所有人,现实是,财富金字塔的顶尖阶层,其财富在不断增加,而其余人所分享的收入其实是减少了。这几十年来,多数美国人所拥有的购买力其实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增长”。 这一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收入的缺乏并没有减缓开支的速度。”整体而言,过去二十五年中,开支的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税后收入整整半个百分点。于是,美国人的储蓄率就从1980年代早期的12%一路下滑到了今天的-1%。多数人的开支增长主要是依靠着股市从1982年至2000年的长期涨势,而近期以来,住宅的增值则是开支的重要来源。 富人无风险 突然之间,我似乎明白了自己为何会感到紧张。风险其实是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富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它几乎就不存在!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贯彻各种策略,有效地控制风险和构筑财富。然而,对于分享残羹冷炙的其余2亿9200万人而言,他们的劣势要明显得多,比如日益加重的税额、健保开支、额外的基金费用、有限的投资机会,等等。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仔细评估一下薛林这十一条“历史证明的”“赚大钱”的方法。细致研究之后,你恐怕就会发现一些可怕的证据:这十一条各不相同的策略其实是在利用多数美国人的幼稚在“赚大钱”。 --政府津贴。当大多数纳税人为人作嫁的时候,美国政府常常都会为医药、能源和农业等行业提供补贴。 --可观的遗产。那些超级富翁们正是反对遗产税立场最坚定的人群,这当然是为了保存更多的财富,让肥水不会流出家族之外。 --少量资产,大量债务。杠杆作用自有其魔力。这一点在公寓市场上体现得非常明显。现在,小人物们遇到了麻烦,但是在去年价值6400亿美元的次级交易当中,内线人士以薪酬、红利和佣金等形式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益。 --非金融影响。想想那些电影、电视、音乐和运动方面的天才吧。欧普拉影响了菲尔博士。高尔提升了奥斯卡在海外的影响。“美国偶像”则在引导着成千上万的追随者。正如薛林所指出的,在律师行里,那些著名的角色每小时只支付给自己的合伙人75美元,却向客户收取350美元。 --“下一件大事。”我们终归是要投资什么的,但是不要以为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就是件好事。我最初的电脑是二十五年前的一部Kaypro。曾几何时,Prodigy还要大过AOL呢。薛林问道,“谁听说过Seattle Computer Works、Chux或Carterphone?” --大馅饼的小薄片。看看投资银行的交易商、私募基金的经理人、抵押贷款的提供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以及各种商业银行及连锁快餐店的特许权。在价值450亿美元的德州电力公司交易当中,0.1%的费用看似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其实际数字却是很惊人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想想当今上市公司执行长们的年薪,平均已经达到240万美元,还不算选择权和红利。即便你干得非常糟糕,最终被炒鱿鱼,就像Home Depot的老板,最终还拿走了2亿4000万美元的解约金。 --垄断。当他们完全控制了价格和需求,他们赚钱就变得非常容易。他们和政客们达成每默契,后者以专利和法规的形式来为他们提供官方保障。原油行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钢铁、公用事业和有线电视等。 --卖味道不卖牛排。巴纳姆(P.T. Barnum)是正确的,想要一夜暴富的人总是会不断地出现,时刻准备着成为自己欲望的牺牲品。为了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什么都愿意相信:尼日利亚持不同政见者的财产;许诺创造巨大回报的投资通讯;预防衰老的维生素;神秘的癌症治疗药物……当然,还有迅速致富手册。 --迎合瘾君子的需求。美国是一个瘾君子的国度。“性、尼古丁、咖啡因、酒精、药物、化妆品,以及过多的服装。”薛林写道,“还有各种小小的奢侈,比如贺卡之类。”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弱点。烟草公司同意支付2060亿美元来达成和解,回过头来就提升了产品的价格。留神一下各种新的高咖啡因饮料吧,3.60美元的拿铁咖啡,成本其实只要60美分。瘾君子们就是印钞机。 --供应锄头和铁铲。在加州的淘金潮中,真正发财的是谁?绝对不少采矿者。今天这些幼稚的投资者就像当年的采矿者一样,而锄头和铁铲的供应者就是“股票券商、资产经理人、股票电视及广播节目、房地产经纪商、抵押贷款提供商和各种理财工具的提供者”。 --拿别人的钱付账。比如,根据法律要求,一个不顾一切的首席执行官为了证明自己公司销售的合法性必须雇用顾问,他就会组建一支庞大的队伍。“商业顾问、公司的律师,以及各种软钱接受者就成为了赢家。”像薛林所描述的这一幕,我在摩根士丹利的时候就已经领教过了,为了规避小小的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常常会让股东们大掏腰包。 风险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富有的人即便透过私募基金进行450亿美元的收购交易,也不必担心受到损失。相反,普通人即便背负45万美元的住宅贷款,也必须提心吊胆,担心着这可观的风险。薛林指出,这既是财富的鸿沟,也是风险的鸿沟。富有者获得资产,其余的人获得债务。 各位,现在市场上正在出现一种新的泡沫,而且还在不断膨胀,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Paul B. Farrell)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