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美国股市逐步回暖 海外资金净流入增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 07:4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见习记者 安士莲 编译

  第二季度,美国股票市场受能源价格飙升及通货膨胀危机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困境,不过,尽管7月份美国股票市场仍小幅下滑,但是当月海外投资者大量涌回美国股市使美国股市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冷清。

  与此同时,由于2006年第一、二季度均出现资金盈余,因此,企业的现金仍然十分充沛,暂时不会发行新的债券进行融资,这也就导致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有所降低。第二季度所有已发行债券中35.7%为非金融企业债券,52.4%为金融行业发债。

  海外资金净流入增加

  7月份海外投资者净买入美国

股票104.33亿美元,全面对冲了6月份海外投资者净卖出的39.71亿美元。净资金流入量使美国2006年前7个月的总资金流入达到726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的326亿美元上涨了123%。

  但整体而言,海外投资者对美国金融资产的需求大幅降低,7月份总计购入美国股票及债券545亿美元,远不及6月份的847亿美元。虽然7月份产权投资市场净流入超出了去年同期的77.18亿美元(1999年至2005年各年度7月份的资金流入平均为72亿美元)。但是,整个股票市场的情形却并不尽如人意,罗素3000指数7月份下滑0.20%,而美元的贸易加权值只微幅上升了0.31%。

  7月份美国市场外商投资流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投资者的影响,这些地区购进美国股票的投资者均为美国股票的净买入方。亚洲及加拿大投资者购买活动较为稳定。

  7月份,欧洲投资者净购入美国股票40.3亿美元,而此前的6月份及5月份,欧洲投资者净卖出美国股票34.8亿美元及13.2亿美元。

  欧洲投资者曾经是美国股票最大的持有方,也是海外需求的最大供应方。但由于他们近期大量卖出美国股票,欧洲投资者在美国市场上的重要性已经大打折扣。欧洲投资者最为辉煌的时期是截至2000年10月份之前的12个月,累计购买美国股票1700亿美元,占当时美国外商总投资的93.6%。而现今,截至2006年7月份的前12个月,投资者通过欧洲中介机构购买美国股票的数量仅为688亿美元,占海外总购买量的57.5%。

  7月份,通过亚洲交易机构买卖美国股票的投资者仍然是美国股市上的小型净买入方。截至2006年7月份的前12个月,亚洲投资者累计购买美国股票159.14亿美元。

  截至7月份的前12个月,海外净买入美国股票累计总量为1196.67亿美元,比截至2006年6月的前12个月的1169.5亿美元高27亿美元。这说明美国股票市场正在慢慢回暖。

  截至2006年7月的前12个月,海外净购入美国固定收益资产9139亿美元,比截至6月的前12个月总量9565.7亿美元下降了426.5亿美元。

  8月份,美国股市有望突破目前狭窄的交易区间。罗素3000指数8月份上升了5.60%。同时,8月份美元兑各主要货币贬值0.40%,但是对于涌回美国产权投资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这种程度的贬值不会对逐渐回升的美国股市产生负面影响。鉴于8月份产权投资市场强劲的表现,预期2006年8月份海外投资流动接近历年的平均水平。1999年至2005年,各年度8月份的海外平均购买美国股票85亿美元。

  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降低

  第二季度,美国股票净发行量下滑4038亿美元。这主要由于非金融企业债券净发行量的下降,同时,资金充沛的企业仍然持续回购股票。

  在此期间,美国企业及在美发行的海外企业新发行债券销量总计1943亿美元,远高于第一季度的1594亿美元。2005年第二季度发行量为2246亿美元(这在历年的第二季度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最高纪录),而2004年第二季度仅为1290亿美元。

  上述数字指剩余期限高于一年的债券的净销量,而不包括商业票据及其他短期金融市场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资金流动数据不包括美国企业国外分公司在国外发行的债券。

  债券的发行主要集中在金融企业,但前两个季度的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也颇引人注目。同时,第二季度世界其他(海外发债商在美国发行的、美国居民购买的债券,以及在国外发行的但美国居民购买的债券)的发行量也成为近6个季度以来最抢眼的一次。

  第二季度金融企业债券发债量上升了1077亿美元,高于第一季度的933亿美元,但却低于此前5年历年第二季度的平均值1203亿美元。

  在金融企业债券中,发债量中最高的当属ABS(资产抵押债券),共计458亿美元(但这却是ABS中2001年以来各个第二季度中最低的发行量),发债量最低的是经纪机构/交易商(12亿美元)。

  在这期间,非金融企业新发债净销量共计518亿美元。尽管低于第一季度的534亿美元,但却高于以往2年中各第二季度的发债规模。2005年第二季度新发债为75亿美元,而2004年则仅为17亿美元。2001年第二季度的1109亿美元是各年各季度新发债的最高纪录。

  2006年第二季度世界其他新发债348亿美元,创历年第二季度的最大发行规模。

  截至2006年第二季度,金融企业总发债规模年增率为11.5%,与2005年第二季度年增率21.2%相比有大幅下滑。而第二季度,非金融企业债券新发债规模年增率由第一季度的3.5%升至5.0%。而在2004年第二季度至今年第一季度之前,非金融企业发债年增率一直保持在2.0% 至 2.7%之间。

  10年以前,即1996年第二季度,非金融企业债券规模占已发行企业债总规模的45.6%,世界其他及金融企业债券分别占14.0%及40.3%。10年之后的今天,非金融企业债券比例下滑至35.7%,世界其他下滑至11.9%。2006年第二季度所有已发行债券中,52.4%为金融行业发债。

  非金融企业债券的发行为什么会有所降低呢?企业的融资缺口是重要因素。

  2001年经济萧条期,非金融企业不愿发生资本开支,导致与商业投资相关的现金结余快速累积。因此,美国非金融企业在债市融资的需求也随之降低。实际上,2005年美国企业具有相当大的财政盈余。

  有趣的是,2006年第一季度最新的资金流动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财政缺口又开始扩大,因此近期发债的也随之增多。经过4个季度(2005年第二季度至2006年第一季度)的资金盈余之后,2006年第二季度,非金融企业面临432亿美元的资金赤字。

  而此前,2005年第一季度的融资缺口为706亿美元,2004年第四季度更是高达1800亿美元。

  如果将海外收益也包含在内,那么2006年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分别出现1184亿美元及775亿美元的资金盈余,企业的现金仍然十分充沛,因此现在还不会发行新债券融资。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