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削减员工选择权 下层雇员最吃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 23:51 新浪财经 | |||||||||
【MarketWatch旧金山7月15日讯】公司开始削减员工的股票奖励计画。结果是,下层雇员最有可能吃亏。 德勤(Deloitte)最近一项涉及媒体、电讯和生命科学行业内340家公司的调查显示,超过75%的被调查公司声称将削减或已经削减了员工股票选择权的给予数量。在削减股票选择权的公司中,45%表示重点是削减普通员工的股票选择权,42%的上市公司和31%的私有股权
甚至允许员工用税后所得以折扣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雇员购股计画(ESPPs),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51%的被调查公司说,它们打算降低折扣或者缩短回溯期——回溯期的规定使员工可以在本公司股票上涨后按期限内未涨之前的价格买进。这两项福利对许多雇员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 另有29%的公司将依据所谓的免责(safe-harbor)规定,以避免不得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支雇员购股计画成本的后果;8%的公司则表示干脆取消了雇员购股计画。 Deloitte Tax LLP的总监凯米尔(Ellie Kehmeier)说,虽然过去几年来有些公司已经削减了股票性质的报酬,但这种趋势似乎有加剧的迹象,因为一项新的会计规则要求公司把股票选择权计入成本,而来自股东方面要求削减这种奖励方式的呼声也日渐增高。 她说,“雇员显然将会看到选择权和其它股票性质报酬的减少。有些员工将不再获得选择权,而已经得到选择权的员工——尤其是下层员工,选择权的数量将会减少。” 从6月15日起,上市公司必须采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最新修订的、涉及股票性质报酬入帐方法的会计标准,但私有股权公司在必须遵守这条规则之前还有六个月的宽限期。 尽管如此,调查显示大多数上市公司(82%)认为选择权进入成本对其股价影响不会太大。 受限股票和股票增值权 凯米尔说,随着股票选择权优势的减弱,全值股票奖励或其它兼顾劳资双方利益的奖励方法也许对雇主更有吸引力。 大多数公司都在考量替代性的方式。52%的公司偏爱基于年资的受限股票或股票单位,其次比较受欢迎的是基于表现的受限股票或股票单位——这类公司占40%。雇员在工作一定年限之后或表现达到预先规定标准之后,可以获得这类奖励性股票,只要他们仍在公司工作,就可以把股票拿到股市上售出变现。 受限股票单位(restricted stock units)承诺未来某个时间给员工派送股票,其纳税规则与受限股票不同。 她说,“受限股票按获得股票的日期纳税,而受限股票单位则要到实际派送股票时才纳税。” 股票增值权(stock appreciation rights,SAR)计画也进入了雇主的视线,18%的公司将其看作取代股票奖励性报酬的方法。凯米尔说,股票增值权与股票选择权在给予日期之后升值的计算上是相似的。 “我们可能看到更多公司从股票选择权转向股票增值权。股票增值权无需券商的介入,公司只要将股票升值的净额付给员工即可。” 至于股票选择权,“公司首先必须拨出一定的股票用于发放选择权,而且必须经过股东投票批准。股票增值权则不需要这样。” 有人持怀疑态度 尽管如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公司将像它们声称的那样削减股票奖励报酬。 全美雇员股票所有权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mployee Ownership)的执行总监罗森(Corey Rosen)说,公司也许正在调整它们的雇员股票派送方法,但已经将股票选择权融入文化的那些公司——如星巴克(Starbucks)(SBUX)、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LUV)和Whole Foods(WFMI),很少会有大的改变。 罗森说,“尽管我认为不会像人们说的那么厉害,但有公司的确会削减甚至取消管理高层以外所有雇员的股票性质报酬,至于这类公司的比例会是25%、35%或者更高仍然有待观察。” “这些公司中,大部分本身并不坚持股票选择权方式,或者只是因为竞争对手这样做才被迫跟进的。” 他认为,该项调查表明“针对雇员最有效的单项激励方式是股权。现在,这种方式的效果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至于雇员购股计画,有些公司也许会把折扣从15%降低至10%,但这种计画对盈余的整体影响比股票选择权要小。 罗森说,“降低雇员购股计画的折扣并不能给雇主带来很大的好处,对大多数公司来说,这样做是愚蠢的。” 调查显示,仅有1%的上市公司声称,打算提高雇员购股计画的折扣以补偿其它股票性质报酬的削减。 但凯米尔说,如果就业市场趋紧,公司出于竞争的需要也许会重新考量股票选择权计画。 (本文作者:Kristen Gerencher)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