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硅谷已无理想主义者

现在的硅谷已无理想主义者
2018年06月11日 16:33 新浪美股综合

  来源:36氪

  过去被我们视为一股新兴的行善力量如今已经变得面目狰狞,科技巨头们还能不能重拾最初的理想信念?本文作者Tim Wu,原文标题How Silicon Valley lost its soul. And how it can (maybe) get it back。

  曾几何时,就在21世纪的头十年,科技行业和硅谷似乎并没有什么危害。他们是正义的新兴力量,能够带给大众话语权,给予旧的保守派重重一击。与此同时,网络作为一个有趣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网上干他们自己的事情。

  今天,我们很明显看得出来,“蜜月期”已经结束了。无论是Facebook可怕的侵犯隐私行为,还是对Amazon劳工行为的担忧,大众对硅谷的清算工作都在顺利进行。那么,科技公司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科技能重举我们过去希冀的理想大旗吗?

  让我们暂时回到过去,好好看看谷歌公司,它处在一场运动的中心位置,这场运动将私人科技公司定位为宇宙中的一股力量。在早期,谷歌的商业模式与慈善机构并无不同:它免费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搜索和电子邮件服务——地图服务就算是附赠的吧。它的园区被刻意设计成大学的样子,而不是公司的样子;甚至还有专门为准妈妈们准备的停车场。与这一理念相呼应的是,公司里的一切都对员工免费,比如说那些美味但昂贵的水果冰沙。

  这一切都是如此诱人,以至于一群又一群的慈善家们涌入科技行业——要么是谷歌,要么是其他承诺帮助人们的科技公司,比如Facebook、4Square、Etsy或Kickstarter。那些曾经可能在政府或者非营利组织的理想主义者们,现在都在科技行业找到了工作,既享受着更好的薪水和待遇(更不用说那些免费的食物了),同时还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对有选择困难症的那些人来说是相当合适的。它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就去科技公司,年轻人(或女人),在那里你不仅可以做善事,还可以赚大钱。

  比起现在,那十年是多么不同啊。不过,当人们越来越清楚“免费”对于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公司到底意味着什么时,事情开始变得不那么顺利了。这意味着,与“用户至上”不同,用户实际上是产品。这两家公司很快就开始面临持续不断的压力,需要从他们的“服务”对象那里挖掘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数据,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产品降解,以展示更多的广告和让人上瘾的技术,来吸引受众以免流失。

  与此同时,许多令人兴奋的新媒体也难免落入窠臼。当互联网变成疯狂的点击搜索时,相比之下电视突然显得很有尊严。整个科技行业都孕育了一种有毒有害的文化,即充满掠夺性地不断扩张。

  那么,旧的理想主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有人可能会说整件事都是假的,硅谷一直只关心金钱和权力,所谓的理想主义只是个幌子罢了。相反,我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蓄意作恶(好吧,除了Mark Zuckerberg),而在于拒绝做出艰难的选择,以及固执地想要独吞所有的收益。简而言之,科技公司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因此应该享有一定的特权。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举个例子,尽管除了维基百科和Kickstarter,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选择了标准的公司形式,但他们说自己会“与众不同”。这个决定的主要好处是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肮脏的财富中来,但在使命方面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不断增长的营收带来了使得这些公司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实现最大的点击量,以及在监控用户等领域的采用一些非法的技术伎俩(比如Facebook的Cambridge Analytica丑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再举一个例子,科技公司顽固的自我例外主义也让它陷入了假新闻的泥淖之中。谷歌和Facebook认为,它们可以进入新闻行业,但却不必承担媒体组织的道德责任。毕竟它们觉得自己只是一家科技公司,充其量算作是个“平台”而已。可以预见的是,这导致了网络谎言的泛滥,以及Facebook、谷歌和Twitter被外国政府用作宣传工具等等一系列更糟糕的问题。突然之间,科技非但没有带来好处,反而成为民主的潜在威胁。

  那么,科技能重新捡起那些被遗弃的道德原则吗?2013年, New York Magazine发表了一篇文章,对维基百科的创始人Jimmy Wales未能成为亿万富翁进行了轻描淡写的嘲讽。然而,今天,Wales过上了幸福舒适的生活,实际上,他可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因为他创造的网站既不被虚假的新闻问题所困扰,也没有被指责说对选举民主构成威胁,反而确实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想说的是,如果科技想要让它的一开始标榜的理想主义回归,那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修小补。它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尤其是这种商业模式带来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与众不同并不是你嘴上说说要做什么就可以——而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如果科技公司真的想要成为一股行善的力量,那么它们应该把大部分的努力放在非营利的基础上(比如像维基百科),或者是像Kickstarter一洋,成为公益性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因为你会发现,Kickstarter是为数不多的口碑公司之一。简而言之,对于那些真正关心科技作为一股善良的力量的人来说,他们需要重温那句古老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责任编辑:张宁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