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美股> 正文

巴顿-比格斯:只要有市场和人类 就有恐慌和崩盘

2017年10月29日 23:02   中国基金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只要有市场和人类,就有恐慌、癫狂以及崩盘,你对它们了解得越多,你从中生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巴顿·比格斯

  说到投资界的博学之人,巴菲特(Buffet)的合伙人——被戏称为“长了腿的书柜”的芒格(Munger)是一位;而“一生都在追求自我教育并且充满无穷求知欲”的比格斯也算一位。

  巴顿·比格斯(Barton Biggs,一九三二至二〇一二),早年毕业于耶鲁英语系,后在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读MBA。与大多数进入花街(华尔街的戏称)的年轻人一样,比格斯以分析员(Analyst)职位开始证券投资生涯。不早也不太晚,在三十二岁那一年成为基金经理(PM,Portfolio Manager)。后在摩根士丹利工作了三十年(一九七三至二〇〇三),多次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Strategist)”。对于这段历史,比格斯谦虚地说到:“我们不是天才,我们只是占尽天时地利而已。”

  与大多数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古稀老人不同,比格斯以七十一岁高龄直至辞世,重新自立门户、做回基金经理,接受每天市场波动的挑战。同时整理文稿、重拾文字,在七十四岁时,出版了后来迅速成为经典的《对冲基金风云录》。这样看来投资无疑就是比格斯的终生爱好而绝无可能仅仅是工作了。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投资生涯,使得比格斯在投资界的声誉和影响力与索罗斯(Soros)、朱利安(Julian)等大佬比肩。

  其书

  比格斯耶鲁英文专业出身,业内评价其文字“诙谐、机敏,又常常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比格斯的著作有:《对冲基金风云录》三部曲、《二战股市风云录》和《癫狂与恐慌:比格斯论金融、经济和股市》。

  比格斯七十四岁时的作品——《对冲基金风云录1:东邪西毒》,毫无疑问,是作者一生投资经验的结晶。也是笔者所见,刻画形形色色基金经理心路历程最入木三分的书。原因在于,比格斯在任职卖方(Sell Side)摩根士丹利之前和之后,干的是被市场经常打脸的买方(Buy Side)基金经理的活,相信有过无数次怀疑自己、内心煎熬和绝望。

  在此书中,比格斯渊博的阅读得到了充分体现:默默无闻的巴尔尼·温克曼所(Barni Winkelmann)著《华尔街10年》中的一句话,经比格斯转引后大放异彩。这句话是:“人们若是只想把股票变动与商业统计挂钩,而忽略股票运行中的强大想象因素,或是看不到股票涨跌的技术基础,一定会遭遇灾难,因为他们的判断仍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这两个基本维度,而他们参与的这场游戏却是在情绪的第三维和梦想的第四维上展开的。”(《对冲基金风云录1》,92页,中信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版)

  这句话道出了在比格斯心中,抑或整个投资界,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是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内在价值,还是基于情绪和梦想的市场先生?又各占多大比重?事实上,这是个有近百年历史的争论话题。

  一九三九年,《证券分析》的作者,身居花街江湖之远的格雷汉姆(Graham),为庙堂之高的经济学界最好的期刊之一——《政治经济学杂志》(JPE,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审稿哈佛大学威廉姆斯( Williams)博士的《投资价值理论》(The Theory ofInvestment  Value)一文时,讨论的是这个话题。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八日,希勒(Shiller)在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时,开篇第一句话还是这个话题:“我将从长期资产定价的一般思想开始本演讲。到底是什么从根本上驱动了长期资产价格,比如股票价格或住房价格等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又该怎样解读这些变化?”(《非理性繁荣》第三版,34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

  这是个开放性话题,估计像金庸先生的小说《笑傲江湖》中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之争,会延续百年。在笔者看来,该书最后专门对凯恩斯致敬的一章,留下了作者自己的答案。作为投资者,而不是宏观学说奠基人的凯恩斯,经历了一战、股市大崩溃、经济大萧条,二战,在有史以来最艰险动荡的资本市场上投资冲浪,还能收获巨额财富和传世思想。在当下这个不确定的年代,对投资者会有很大启发,无论是在勇气方面,还是智慧方面。   

  《对冲基金风云录2:悲剧英雄》是本金融小说,讲述了一个商学院的毕业生在华尔街从分析师到基金经理、从默默无闻到昙花一现的故事,背景是二〇〇八年的次贷危机。正如比格斯所写:“经验之光不过是船尾的灯盏,照亮的只有身后的波澜”。

  《对冲基金风云录3:王者私语》,是作者的投资者日记。在比格斯看来,“这样的日记必须在当时的情境中写,记录当时的煎熬和痛苦,而不能等事情过后再回过头来写。”(《对冲基金风云录3:王者私语》,导言,中信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版)。该书记录了二〇一〇年到二〇一二年的金融市场,全书日记在比格斯的惯用的从泡沫到崩盘的分析框架中展开。事实上,二〇一二年之后,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为数不多的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开始了,年近八旬的比格斯因为心态,与大机会擦肩而过。比格斯在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的日记《老男孩旁观技术大会》中写到:“不幸的是,这次大会上没有什么稀奇的言论。”对技术天才们用了嘲讽的词语:“他们年轻,精瘦,长长的脖子上架着一个大大的、葡萄状的脑袋。……我好像置身于一群沉默寡言的,甚至有点令人讨厌的长颈鹿当中。”

  在该书的导言中,比格斯也许意识到了他自己的傲慢,给后人留下一句肺腑之言:“投资战役不只是指投资的过程,其间,你好必须同自己做斗争,不要受到市场、职业风险、基准压力、竞争以及长期投资的孤独感的影响。我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些不利因素产生的影响。年龄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抑制这些影响,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冲基金风云录3:王者私语》,导言,中信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版)

  《二战股市风云录》是身为二战迷和投资爱好者的比格斯的视角独特的发现之旅。该书的精彩在于视角的独辟蹊径——分析战争形势和股市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战役和股市走势标注在一起的 K线图。还有就是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投资总监史文森(Swenson)做的序。

  在比格斯辞世后,摩根斯坦利为他出了三十年所写的研究报告选集——《癫狂与恐慌:比格斯论金融、经济和股市》。身为卖方,自然必须对波动的市场发表预测。比格斯既有二〇〇〇年一月四日的预言网络股《泡沫何时破》(英文题目只有一个单词,“When”)的成功之作,也有二〇〇八年对市场的错误判断。人都是时代的人,对错难免。笔者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阅读狂的读书方法:比格斯每天上班在火车上会读《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晚上会读《金融时报》。从头到尾读完的杂志有《时代》、《经济学人》和《商业周刊》。月刊会读《世界新闻》、《机构投资者》、《发现》、《世界金融市场》、《银行信贷分析师》以及《财富》。季刊会看《公共舆论》、《公共利益》、《外交》和《中东报告》。(《癫狂与恐慌:比格斯论金融、经济和股市》,144页,中信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

  荐书  

  《癫狂与恐慌:比格斯论金融、经济和股市》收录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比格斯二〇〇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写的一篇阅读清单。该文以十八世纪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诗句“我们知道,书籍是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为题,比格斯更是写到:“阅读与投资有关的书让人达到两个目的:首先,我们的认知有限,无泛读而难以明志。再者,一如国会图书馆的横幅上写到:不读史则难免重蹈覆辙。”(《癫狂与恐慌:比格斯论金融、经济和股市》,458页,中信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

  在这份阅读清单里,比格斯“不惧骂名”总共推荐了四十本书与投资有关的经典书籍。比格斯相信,“经济,尤其是金融的历史显然会自我重复”,因此,比照在华尔街超过半个世纪的经验和一个英语系毕业生要求的阅读体验,比格斯把这四十本书按从五星到一星进行了评级。

  五星级的书有五本:《团体迷思》(Groupthink),欧文·L·詹尼斯,1982;《股票做手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a StockOperator),埃德温·勒菲弗,1923;《金钱游戏》(The Money Game),亚当·史密斯,1967;《经典1》和《经典2》(Classics I and Classics II),查尔斯·D·埃利,1989、1991。

  在比格斯心目中,五星级的书自然是最重要的投资经典。《经典1》和《经典2》笔者没见过,其他三本都是对人性和人类决策的阐述。这样看来,投资者对内心的认识要难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比格斯曾经写到:“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的弱点。研究你自身情绪与行为的历史。”(《癫狂与恐慌:比格斯论金融、经济和股市》,引言,中信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

  在笔者看来,华尔街的投机圣经《股票做手回忆录》不如其原型人物利物摩尔(Livermore)自己的书“how to trade in stock”及其思想传人欧尼尔(O’neil )的书“how to make money instocks”,后两本书对于投资者取得成功帮助更大。

  四星级的书也有五本:《疯狂、恐慌和崩溃》(Manias, Panics, andCrashes),查尔斯·P·金德伯格,1988;《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1934;《大癫狂》(Extraordinary Popular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查尔斯·麦基,1841;《机构投资者创新之路》(Pioneering PortfolioManagement ),大卫·F·斯文森,2000;《长期投资》(Stocks for the Long Run),杰里米·F·西格尔,2002。

  《疯狂、恐慌和崩溃》和《大癫狂》论述泡沫和崩溃,主题与五星级的几本书类似,但可能不如希勒的名著《非理性繁荣》好。希勒在得奖演讲时也暗示过:“尽管加尔布雷斯(Galbraith)和金德伯格(Kindleberger)都是受人尊敬的学者,他们书中的故事也是有说服力的,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这两本书不具有科学可信度,因为书中没有进行足够的数据分析。”

  在华尔街的投资圣经《证券分析》中,格雷汉姆天才地提出了“市场先生”一词,自己却顺着相反的方向,在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的到路上走下去。比格斯却热衷对“市场先生”的研究,留下的名言是:“我们经常忘记市场先生是一位精心的施虐狂,他用尽各种办法折磨我们,并以此为乐。”

  对于《机构投资者创新之路》的作者史文森,比格(Swenson)斯这样说:“世界上只有两位真正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史文森和巴菲特。”(《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1页、封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版)。《机构投资者创新之路》一书,就笔者知识范围,是机构投资者的圣经。史文森对人性和人类决策的理解也同样深刻:“投资管理的两个重要信条——逆向思考和长期行为——在捐赠基金管理中贯彻起来难度很大。团队管理机制总是阻止逆向思考,青睐短期行为。世俗的哲理是,宁可循规蹈矩地失败,也不独树一帜地成功。团体决策框架对机构提出的挑战就是如何做到在实施适度监管的同时,鼓励行为古怪、不守成规、有一些冒险的投资操作”(《机构投资者创新之路》,27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版)。“宁可循规蹈矩地失败,也不独树一帜地成功”这条世俗的哲理来自凯恩斯。(《通论》,134页,商务印书馆,徐毓枬译本)

  史文森是入选对冲基金新精英的的基金经理(《富可敌国:对冲基金与新精英的崛起》,222—23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版),自然关注到了对实际操作至关重要的问题——流动性。一般来说,投资者重视流动性是因为它允许投资者短时间内买入卖出证券,但流动性总是在投资者最需要它的时候消失。对于流动性的深刻本质,史文森也引用凯恩斯的话(《机构投资者创新之路》,85页):在传统的理财的守则中,肯定没有比流动性崇拜更加不利于社会的规则。流动性崇拜的规则认为,投资机构把资金集中于购买“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是一件好事,但是,它忘记了,对整个社会而言,却不存在投资的流动性。(《通论》,159页,商务印书馆,高鸿业译本)

  史文森甚至是认为,“凯恩斯曾突发奇想,是否可以通过降低市场流动性来普及长期投资理念(《机构投资者创新之路》,85页)”:假使把购买投资变成像结婚一样,除非有死亡或其他重大理由,否则是永久的,不可复分的,也许是补救当代种种罪恶之切实办法。因为这样一来,可以使得投资者把他的心思,专门用在预测长期收益。(《通论》,136页,商务印书馆,徐毓枬译本)

  西格尔(Siegel)的《长期投资》一书是对百余年美国股市的细致统计和分析。西格尔和希勒(Shiller)在麻省理工学院念经济学博士时是同学,希勒说他们两人排队办事时常排在一起,因为名字里打头字母都是“S”。与西格尔的方法类似,希勒的被评为《美国经济评论》“一百年二十篇”的论文《股票价格变化太大以致不能由随后的股利变化说明其合理性》(《美国经济评论》,一九八一年,第七十一卷,第421—436页)也是利用了美国一百多年(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七九年)的股票价格和股息数据。

  延伸

  比格斯对凯恩斯的投资经历了如指掌,史文森对《通论》第十二章相当熟悉。事实上,巴菲特对凯恩斯也赞誉有加。巴菲特在一九九一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凯恩斯作为一个投资实践者的卓越智慧完全可以和他在(经济)思想上的卓越智慧相媲美”。巴菲特引用了凯恩斯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五日给合伙人斯科特的信:“随着从事投资的年限增长,我越来越坚信,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相当大比例的资金投入到他个人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而且管理也完全值得信任的企业上。而投资人如果认为,通过将资金分散投资到大量他几乎一无所知并且没有任何理由予以特别信任的企业,就可以据此限制自己的投资风险,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绝对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给定的期限里,我个人认为能够得到我百分之百的信心去投资的企业数量,很少会有超过二家或三家以上。(《凯恩斯全集》下卷,28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版)

  格雷汉姆的《证券分析》的当代首席解释人卡拉曼( Klarman),也写到:“通过阅读全书,你会发现格雷汉姆和多德是真正的实用主义投资者。他们认为应该在全面分析的前提下理智地承担风险,而不是潜意识地一味规避风险,这更多的是呼应了凯恩斯的观点。”(《证券分析》,13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版)

  如果说以上都是业界对凯恩斯的致敬,那么,希勒在题为《投机性资产定价》的获奖演讲中,回顾了行为金融的起源。他在指出“凯恩斯对投机市场的理解领先于他的时代”后,引述了凯恩斯的“择美”游戏。希勒指出,“他(希勒)的资产定价公式刻画了比凯恩斯(第四级第五级)更高级别的(价格)对真实(价值)的偏离。这就是投机市场运作的功能,积极的参与者试图买入他们预期的短期的资产估值,不是资产的真实价值”(《美国经济评论》,第一百〇四卷,第六期,1486—1517页)。

  《通论》一九三六年出版,到二〇一六年整整八十年。在经济史学家布劳格(Blaug)看来,《通论》第十二章《长期预期状态》是全书中最卓越的部分之一(《经济理论的回顾》,526页,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版)。仔细梳理投资理论的研究和投资实践,不难发现,在投资领域,学界和业界众多经典文献和重要思想均源于《通论》第十二章。凯恩斯在第十二章的结尾处留下了一个属于所有年代的词语——“动物精神”。

  (《对冲基金风云录1:东邪西毒》,比格斯著,中信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版;《癫狂与恐慌:比格斯论金融、经济和股市》,比格斯著,中信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

  作者简介:

  肖欣荣,女,2004年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 

  杨锐,男,1999年获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学位。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访问学者。历任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分析师、基金经理、投资总监;华尔街AllianceBerstein公司分析师。现为独立投资人,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兼职教授。

  与《漫步华尔街》作者麦基尔教授合著有《从华尔街到长城》一书( Burton G. Malkiel; Patricia A. Taylor; Jianping Mei; Rui Yang,From Wall Street to theGreat Wall: How Investors Can Profit from China‘s Booming Economy,W. W. Norton,2008.)。

  大量采访\随笔见《财富》、《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等和各种网络媒体。

 

责任编辑:帅可聪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文章关键词: 比格斯 投资者 股市 A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关注更多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
  • 新闻IS杀害中国人质 外交部连夜回应(图)
  • 体育水花46分勇士惊魂19连胜 哈登29分火箭负
  • 娱乐陈冠希:我努力给你们看 艳照门是意外
  • 财经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已获国务院通过
  • 科技盘点那些被资本赶出局的CEO
  • 博客实拍:北京雾霾爆表有多严重(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被量胸围 教育盛典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钮文新:当心人民币加入SDR的陷阱
  • 余胜海:SDR给中国带来有限经济利益
  • 肖磊:人民币纳入SDR加速楼市调整
  • 马光远:人民币莫掉入老帝国金融陷阱
  • 易宪容:人民币入篮不一定就升值
  • 徐斌:人民币加入SDR 只能做多中国
  • 孔浩:A股“尿完”才会一地鸡毛
  • 钮文新:人民币加入SDR又能怎样
  • 余胜海:人民币加入SDR有什么好处?
  • 宋清辉:纳入SDR是人民币大时代来临
  •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