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的中途岛之战:推出红包功能
滑明飞/文
1月26日,支付宝[微博]钱包8.5版本更新上线,APP图标上赫然出现了“亿万红包”的字样。一时间,引发新一轮抢红包高潮。
一年前,微信红包一鸣惊人,马云[微博]甚至称之为“偷袭珍珠港”。一年后,支付宝钱包同样选择春节前推出红包功能,显然意在赢得这场“中途岛之战”。
此外,新版本中,支付宝钱包“我的朋友”这一功能,放在了“探索”一栏。这被视为支付宝钱包首次引入明确的社交功能。在“来往”之后,携“红包+我的朋友”,阿里以支付宝钱包为载体再次在社交领域向微信“开炮”。
微信由社交而支付,支付宝则试图以支付而社交。为何阿里与腾讯两家都要“发红包”?支付宝钱包的“红包”是否能让其在社交领域攻下一城?
要讨论这个问题,必然要从微信红包的诞生和发展说起。微信是一款社交产品,在获得大批用户后,腾讯试图通过微信布局其移动支付,由此,微信支付诞生。但相比支付宝钱包当时已拥有超过1亿用户的规模,微信支付显然难以匹敌。
之后,腾讯不断加大投入,试图通过更多的使用场景吸引用户,比如推动生活电商支付、投资滴滴打车等。而在此期间,一个小小的红包功能一夜间增加数百万微信支付用户。这一阶段,红包功能的主要职责便是吸引用户使用微信支付。
红包一头连着人,一头连着钱,再加上微信具备的天然社交属性,腾讯迅速在支付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在此后的“打的之战”中,红包再次发挥了其威力。
但此时,微信红包已不再是单纯的依靠社交为支付导流,而是成为驱动社交的一股力量。微信群中,一个红包所能带来的活跃度甚至高于一个敏感话题所带来的活跃度。比如,一个自媒体人可以通过发红包增加其文章转发率;一个新用户可以通过发红包快速提升其在某一个群中的知名度。
而在刚刚推出的朋友圈广告功能背后,据说微信红包发放数据也成为寻找目标用户的参考标准。红包又成为大数据的一个来源。
一个红包背后同时拥有支付、社交、大数据概念,对于目前的互联网公司,没有哪一家愿意放弃。尽管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钱包依然一骑绝尘,但无论是对支付增量用户的追求,还是对于社交和大数据的布局,红包显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功能。
不同于微信以红包+社交驱动支付,支付宝钱包选择红包+支付驱动社交。但从阿里和腾讯的布局来看,两者均属战术,而非战略。大数据才是两家争相建造的“原子弹”,这也是阿里为何一直攻坚社交的原因,因为社交背后是大数据。
以大数据类型为标准,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交易数据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数据则是后者的典型代表。阿里的电商业务构建其一个庞大的结构化数据库,但大数据不只是与消费相关的数据,还包括日常的社交数据,而这也是阿里所缺乏的。这就如腾讯缺乏交易数据而发力支付一样,各补所短,最终形成完整的大数据。
“来往”并未撼动微信的地位,此次红包功能的推出和“我的朋友”功能的突出,显然将社交重任交给了支付宝钱包。利用红包提升用户活跃度的功能,驱动用户在使用支付之外的社交行为,进而获取用户的社交数据。
当然,阿里的社交战略绝不可能依靠一个红包功能,但显然,红包可以成为其社交和大数据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