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网布鲁塞尔12月28日电(记者缪晓娟 张崇防)自2009年底希腊率先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一场欧元保卫战已经历时两年,如今即将迈入第三年。过去两年间,欧盟及欧元区领导人近20次峰会也未能止住危机蔓延的脚步,而这场保卫战注定是一场历经磨难的马拉松战役。
2010:危机来势汹汹
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随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由此正式上演,并逐渐向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债务问题突出的欧元区国家扩散。
回顾2010年,欧盟及欧元区领导人一共召开了7次峰会,债务危机总是头号议题,频繁会晤的各国财长也常在每月例会之外召开周末紧急会议。
2010年5月初,欧元区财长决定联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为希腊提供总额1100亿欧元(约合1440亿美元)的贷款,开创了欧元史上救助成员国的先例;随后欧盟又联合国(微博)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了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约合9825亿美元)的稳定机制,成为此后救助欧元区国家的主要“火力”;10月,欧盟领导人秋季峰会通过了经济治理改革方案,决定从强化财政纪律、建立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等方面堵住欧债危机暴露出的体制性漏洞;12月,欧盟领导人冬季峰会就如何修改《里斯本条约》以建立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达成一致。
然而,这一系列努力未能避免爱尔兰于当年11月沦为第二个希腊。为了应对危机,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出台财政紧缩计划,引发国内民众轮番抗议,欧元区成员国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知易行难。
2011:“火势”越发失控
2011年,意大利告急,欧债危机从外围侵入内核;受债务危机打击的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陆续发生政治“地震”,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均是乱象一片。欧元债券、财政联盟等提议陆续登场,而欧债难题依旧难解。
3月的春季峰会上,欧盟领导人出台了首份综合性应对方案,内容包括扩大现有救助机制的规模和用途、为希腊等国接受救助减负、开展新一轮银行业压力测试等短期举措,以及深化经济治理改革、建立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促进经济趋同等长效举措。
7月,欧元区领导人紧急峰会同意对希腊展开第二轮救助,并首提让持有希腊国债的银行等私人投资者为救助希腊出力,由此开启了希腊债务违约的大幕。10月,欧元区领导人决定,私人投资者需对希腊国债进行50%的减记。
11月初,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前夕,时任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希腊将对欧盟最新救援方案举行全民公投,虽然公投最终被放弃,但这出公投闹剧却将欧元区不会“分家”的政治禁忌击得粉碎,希腊被警告如不听话将被踢出欧元区,使得外界对于欧元区解体的担忧骤然加重。
在年底的最后一次峰会上,德法牵头,决定引领欧洲朝着一体化的方向继续向前。除英国以外的欧盟26国同意,另立“财政契约”,强化财政纪律,弥补欧元财政“短腿”的缺憾。
2012:欧元末日还是新篇章?
2012年欧债危机何去何从?新的一年是欧元的末日还是新篇章?这恐怕是世界经济最大的悬念。
多方预测显示,受欧债危机所累,欧元区经济将在2012年重陷衰退,这给危机的解决增添了难度。随着欧债危机进一步向核心国家和欧洲银行业蔓延,人们对于新的一年难言乐观。
就应对危机而言,欧洲国家手头已经没有多少张牌可以出。面对大到无法救的意大利和岌岌可危的银行业,欧元债券和欧洲中央银行似乎成了最后两根救命稻草。
重债国希望欧元区共同发行欧元债券,以降低各国融资成本,但德国生怕被拖下水,已明确表示反对,使得欧元债券一时间难以成行。
随着危机加重,外界对于欧洲央行扮演最后贷款人的期望越来越高。掌握印钞权的欧洲央行虽继续购入意大利等国国债,以稳定这些国家的融资形势,但在最后贷款人问题上始终不肯松口,拒绝承诺无限量购入欧元区国家国债,为欧债危机兜底。
马达里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执行主任德福安认为,欧元债券应当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解决问题的实质还在于通过欧盟的有力监管来确保成员国的预算与财政平衡。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欧美中心访问学者、欧盟问题专家卡林格特强调,解决欧债危机需要欧盟27国或至少欧元区17国的集体努力,特别是大国领导人的意愿需要保持一致,政治联盟与权力集中还有待加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