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债务上限上调 十大赢家和十大输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2日 09:37  新浪财经

  导读:美国债务上限危机有惊无险,最后关头两党达成协议,同意提高政府债务上限2.1万亿美元。债限上调,谁赢谁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布署名为约翰-麦克德莫特(John McDermott)的评论文章,列出了调高联邦政府借债上限的十大赢家和十大输家。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Budget Control Act of 2011)将在周一被国会通过,然后递交给奥巴马总统签署。

  赢家:

  1、边缘政策

  我们将这个抽象名词放在第一位,原因是没有哪个政治家有资格被描述为赢家。

  2、债权人

  虽然从未正式确认,但上周有外泄报告显示,如果借债上限被突破,那么财政部将优先向债权人付款。与此同时,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额仍旧维持在3%或更低水平。

  3、市政机关

  正如埃兹拉-克莱因(Ezra Klein)指出的那样,一般的假设是在各州预算中占22%份额的医疗补助(Medicaid)计划将被牺牲,以保留现有的医疗保险项目。

  4、基本面

  在过去三个月时间里,公司利润、就业人数、PMI读数和GDP数据对股票、债券和商品市场所起到的作用都比美国政府要大。

  5、国会

  白宫希望获得一项“干净的”协议,也就是仅调高联邦政府借债上限,但这项法案将2万亿美元以上的借债上限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干净的”4000亿美元,“肮脏的”5000亿美元,以及“污秽的”1.2万亿美元或1.5万亿美元,具体要视联合委员会的成果而定。

  6、亿万富翁

  至少在2012年底以前是这样。前布什政府的减税措施有效地超出了“污秽的”借债上限的范围。

  7、国防类股

  这项协议提议将未来10年时间里的国防预算削减3500亿美元,在2012和2013财年限制“安全”支出。如果联合委员会的计划以失败告终,那么5000亿美元的国防支出将面临风险。

  8、英国

  英国经济正呈现出平直无增长的状态,公共部门削减支出的措施将造成损害。其他富裕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因此几乎无法对英国形成帮助。

  9、瑞士法郎

  受借债上限不确定性以及基本面的影响,美元汇率一直都在下跌。但与此同时,加元和瑞士法郎汇率则一直都在上涨。

  10、陈腔滥调

  象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所说的那样:“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避免象瘟疫那样的陈腔滥调。”

  输家

  1、预算程序

  借债上限是一种与时代不合的东西,应被废除,但现在它取代了预算和持续决议的传统程序。

  2、失业者

  美国仍旧面临着非常“紧急的”就业状况,这使得寻找工作者的生活更加艰难,而且降低了私人消费支出。

  3、大学毕业生

  预算控制法案的第五条条款对联邦教育贷款的发放、毕业生的补助金贷款、以及发放贷款的财务激励制定了细节规则。

  4、刺激措施支持者

  如果美国经济在2012年下半年进一步下滑,那么关注的焦点就会重新回到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身上。

  5、鲍尔斯-辛普森(Bowles-Simpson)计划

  美国全国财政责任与改革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iscal Responsibility and Reform)建立起来是为了提供一种两党解决方案来让美国重返健康的财政基础,这种计划有其错误之处,但很可能仍是最好的计划。现在,新的联合委员会已经建立起来,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职权范畴来说都要小得多。

  6、稳定的债务与GDP比率

  BarCap预测,这项协议的规模仅大约相当于稳定债务与GDP比率所需要的一半左右,在未来10年时间里这一比率在75%与80%之间。

  7、标准普尔

  标准普尔将有理由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A”。除了将美国信用评级放入降级观察名单,并将其前景定为“负面”以外,标准普尔还强烈暗示,在未来10年时间里削减4万亿美元是不太可能的。根据这项协议,支出仅将被削减2.4万亿美元。

  8、从肯尼迪到布什等历任总统

  所有这些前任总统为提高非自由支配支出而作出的努力都已付诸东流。白宫声明称:“可自由支配支出上限将让我们不得不把非自由支配支出削减至自艾森豪威尔总统以来的最低水平。”

  9、赢得未来

  第八条的姊妹篇。削减自由支配支出将成为美国预算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原本希望预算能帮助他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描绘出美好前景。

  10、造币局

  美国造币局原计划大量铸制硬币,但现在不得不等到至少2013年。(金良/编译)

  本文为译者授权新浪财经独家使用,任何媒体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若需授权必须经新浪财经与译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如果私自转载本文,译者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