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落空的QE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 01:10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博 ]

  苏安

  新年伊始,全球知名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黑石(以前叫百仕通)集团的首席策略师韦恩的2011年十大惊人预言被媒体推到了前台。其内容大都比较乐观,比如美国实质GDP成长率恢复到5%,为对付通胀中国做出政治决断让人民币大幅升值等等。恰好美国的某些经济先行指标开始出现好转兆头,全球股市一片喊涨之声。

  然而话音未落,上周末美国劳工部公布的资料显示,美国就业问题依旧严重,经济复苏之路难以乐观。数据显示去年12月美国非农部门失业率虽然降至19个月最低的9.4%,而同期新增就业岗位仅为10.3万个,还不到市场预期的一半。失业率降低的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失业者放弃寻找工作所致。虽然本月8日,美联储副主席耶伦女士强调,QE2的目的在于帮助美国经济复苏,为达成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两大法定使命(实际上美联储有三大法定使命)起到积极作用,QE2可使私营部门就业人数在2012年前增加300万人。但美联储掌门人伯南克也提醒市场,按本次的数据显示的这个就业情况来看美国就业要恢复正常需要4-5年。

  伯南克要也上中文网站的话,大概在感慨这次就业数据太“ungelivable”(不给力)了。虽然老美们肯定不认识这个“2010年中国传播最快的‘英文单词’”,但他们显然不缺乏同样的幽默感。大洋彼岸的投资者们最近的一个口头禅叫“Quantitative Nothing”,为了应景,我们不妨将其翻译成“神马都不是的量化宽松”,简称QN也行。伯南克在去年11月初宣布第二轮宽松的金融刺激政策时是这么跟市场解释的:联储通过收购国债等金融资产向市场注资,此举将导致债券价格上升——投资收益率下降,进而促使投资者改变风险选好,推动资金向股市等其他风险资产市场转移。这话说得非常明了,联储的着眼点依旧在于利率,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将此举称作“量化宽松第二轮”(QE2),而作为学者对量化宽松推崇备至的伯南克却多次强调自己坐镇的美联储现在实施的不是什么QE,要大家别会错了意。

  然而其后的局面是什么呢?长期利率(美国10年期国债)节节攀升,目前已经从宣布QE2前的2.5%左右一路上涨,年前曾一度到了3.5%以上。市场早将美联储这种行为定性为QE,按照货币主义的思路,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大量的低成本资金终将引发通胀,利率上升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可以说伯南克出师不利,这个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虽然人们的通胀预期对于摆脱通缩是好事,但在失业率依旧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国会对QE引发滞胀的威胁怀有极为深刻的戒心——QE的无用有害是挥不去的隐忧。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Quantitative Nothing”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对QE2效果的过度期待,在过去的新年前的2个月里,不少投资者极其狼狈的改变了自己的资产配置,“Quantitative Nothing”不仅是一种揶揄,更是一种埋怨。如果你当时听信伯南克的话,用97.5美元购买了面额100美元的美国10年期国债的话,简单说利率上涨1%你的账面损失就是1美元,你觉得数目很小没有感觉的话,那么你把你换成中国的外管局吧,据说中国正在向3万亿美元规模进军的外汇储备里有35%左右是美国国债。

  即便如此,市场里还是有人受益于QE2,那就是股市参与者。不管大家是不是对伯南克的政策会错了意,美国的股价在QE2出台前就带着这么一个“美丽的误会”开始爬升,在道指在8月底一旦筑底后,到现在龟爬了17%左右,已近恢复到2008年秋雷曼破产前的水平。而反观经济情况一片大好的中国,其间沪深300升幅仅有10%左右。无论美联储的宽松政策是不是所谓的QE,其波及路径在目前来看也完全跟伯南克的预期相左,但投资者还是改变了资产配置,达成了推动股市上扬的目标。根据历史数据来看,美国消费支出跟股市表现的关联度很高,最近美国的零售统计数据的回暖也支持这一经验上的公式。

  这种情形起初似乎让伯南克稍微有些信心,去年12月14日的FOMC上联储还在信誓旦旦的说要继续把购入国债进行到底,这次就业数据的失望甚至让某些市场人士对QE3、QE4甚至QEN抱有幻想。然而这种无视金融政策局限性的期待终归是一种幻觉。眼下美国的某些经济数据的改观,非常的细微,消费回暖是否持久最终依旧要看消费者收入的动向,如果失业率长期在10%左右徘徊,它很可能从滞后指标变成先行指标,诱导市场和消费者的预期偏向悲观,导致设备投资和消费的低迷。而同时通胀预期也持续下去的话,滞胀将从担忧变成现实的威胁。那时候别说是QE3、QE4,哪怕是QEN也将是真的Quantitative Nothing了。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