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承榕:像造汽车一样种蔬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8日 16:07  东南早报

  提要:农民按8小时工作制上班,生产基地像造汽车一样地种蔬菜,这种被称为“植物工厂”的模式正在被引入泉州农业,推动该产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中国利农集团,规划投资2亿元,计划用2年到3年的时间在泉港区建立一个总面积达万亩、以大棚和节水滴灌设施为主的全省最大设施农业基地。

  □早报记者 杨莹辉 李菁 通讯员 郑伟伟 梁少金 文/图

  现代化“植物工厂”

  2004年,曾担任超大农业副总裁的福州人马承榕创建了中国利农集团,总部设在香港。把美国的效益农业和日本的精细农业结合在一起,像造汽车一样种蔬菜,马承榕像绣花匠一样精致地营造着他的“植物工厂”。

  “农业要想获得好的利润,最关键的是制定种植计划。”马承榕曾在接受一家财经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有说不完的秘诀,但最为看重的是种植计划。看似普通的种植结构,其实背后有着精心的策划。在利农的福州总部设有专门的信息部。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不同时间蔬菜价格的变化,以制定最合理的种植计划,保证每种蔬菜批量上市的时候是市场价格最好的时候。利农的情报人员遍布全国主要的蔬菜批发市场和蔬菜主产区,同时利农还要通过种子公司搜集不同时间不同种子的出售量,来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向。

  种植计划完成后,利农就亮出了其第二大法宝——模块化生产,把农业种植简化成一个“傻瓜程序”。传统蔬菜种植的方式,从播种到收割,需要农民在田间完成12道程序。而在利农,通过模块化程序的开发,一线农工要操作的步骤被压缩到了3个:播种、收割和剪枝。中间的其他步骤都通过科研量化下来,利用设施去实现,每个基地只需要一个过硬的技术总监就能搞定。模块化的功效,不仅限于节省人力。统一的技术方案使得利农的农田中生长的蔬菜都像同胞兄弟一样整齐。一样的植株个头儿,基本相同的结果数量,每个果实基本具有相同的品质。

  周密的种植计划,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成功的全部,要成为一座真正赚钱的现代化“工厂”,还需要资本的投入,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投入到基地的基础设施上去。如果还是一亩三分地,爱种什么种什么,靠天吃饭,收了菜就在水塘里浸一下拿去卖,这种农业,神仙都没有救。天时、外部因素无法控制,就需要靠资本进来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比如土地,从农民手里拿过来要平整、规划、深耕;然后用有机肥改良,一亩地要20吨有机肥,施肥和浇水全部是地下的;还要加大棚,不同的作物要用不同的棚,比较好的棚,投入一亩要四万多元。一亩地算下来,每个月的投入要在1000-1200元,还不包括大棚折旧。马承榕认为,未来的农业一定是以设施为主的农业,这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

  在利农的基地上遍布着整齐的钢架蔬菜大棚,它们都能抗12级台风。按照1亩土地3个半大棚的标准计算,1800亩的农场上至少应该有3000个以上同样的“蔬菜小屋”。每个小屋的四周都有一条“护城河”,所有河渠又都相互连通,这是一套完整的进水和排水系统。小屋间的交通非常便利,既有平坦的乡间小路,也有足够房车畅行的“主干道”。小屋里的配套设施也很豪华,全部都是以色列最好的滴灌设施。大棚让蔬菜不再担心风雨,并能享受最惬意的温度和湿度。进、排水系统使得农场即使在暴雨的日子里也不至于泛滥成灾,水淹七军。滴灌系统更是能够直接把营养输送到植物的根部,既避免浪费,又能够根据蔬菜成长的需要提供个性化“套餐”。

  资本是利农模式背后不可缺少的推手,资本对农业的热情,利农可以作为一个样本。沈南鹏投了第一轮,这是红杉中国基金第一个非科技项目。继红杉中国基金2006年投入500万美元风险基金之后,陆续有华登、海纳等五家基金也先后成为利农投资人,总投资额度达到5000万美元。据透露,眼下马承榕已与两家投行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2010年6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植物工厂”的模式,让利农迅速壮大,目前已在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河北、浙江等省设立了全资子公司,从南到北建设数万亩符合国家及国际出口标准的绿色蔬果标准化种植和加工基地。2009年,利农销售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1亿元。

  改良土壤建基地

  利农集团现有10多个基地分布在全国,每一个基地都是一个“植物工厂”。据规划,利农将在现有20000多亩土地基地的基础上,每年增加3000亩规模。据透露,未来几年马承榕计划将“工厂”主要选址在福建、广东一带。而泉港,则成了利农布局福建的一颗重要棋子,“利农准备用2年到3年的时间,在泉港区建立一个总面积上万亩的、全省最大种植基地。”日前,利农高管叶全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叶全介绍说,利农在泉港的投资,开始于2008年。当年,利农从另一家农业企业手里,接手了位于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的一个600多亩的种植基地。此后,相当看好当地投资环境的利农,多次在泉港追加投资,目前已在泉港拥有基地近3000亩。

  春耕时节,记者在泉港区界山镇利农公司蔬菜基地里看到,菜农们正在忙着为新平整的土地进行土壤改良。叶全告诉记者,今年来,他们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新盘活了1000多亩农田。虽然都是靠近海边的盐碱地,但是经过土壤改良,加盖现代化蔬菜大棚后,这片土地很快就能成为“聚宝盆”。

  “推行集体土地流转,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形成规模经营的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既盘‘活’了土地,又富裕了农民,这是转变提升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之一。”界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界山镇靠海的东张、河阳、狮东等几个村子,很多田地都是低产的盐碱地,加上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耕作的积极性不高,以前不少地都撂荒了。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界山镇引进了现代农业企业,帮助村民和企业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鼓励村民将自家分散、小块的土地出租,全力推动基地化、品牌化、标准化农业建设。利农公司新“吃进”的这1000多亩农田,就是界山镇1300多户村民零散的耕地。

  “这1000多亩土地,因为都靠近海边,土壤盐碱化、板结度较高,肥力不够,我们正在用微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预计今年八月底可以投入生产。这些盐碱地以前在农民手里每年产生的利润最多不过三五百元,而通过建设塑料薄膜大棚,配备自动化喷药灌溉等设施,采用无公害种植,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销售到香港及国内各大城市的超市,每亩年产值可达3万元。”叶全介绍说,“上头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规定后,有关部门主动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协调服务,这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公司准备再增加投入,与泉港区其他村子合作,扩大蔬菜基地经营面积,让更多农民收获土地租金,成为新农业工人,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预计在未来2年到3年内,公司将把该基地面积扩大至10000亩。”

  据了解,目前在福建省内,利农集团在福州、宁德、泉州、漳州四地均有基地布局,其中泉州和漳州的基地面积较大,而位于泉港的基地达到万亩之后,则将成为福建省内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叶全还介绍说,东张村的基地除了有望成为福建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还可能成为“福建最漂亮的基地”,“在大棚外的沟里种上进口的果树,再养鱼。这么做不是刻意地想让基地变成一个综合型的农场,而是为了优化整个基地。如果鱼能在这里的水中存活,就能证明这里的蔬菜没有农残的问题。”他说。

  大量引种国外品种

  “以前基地需要自己把货送出去,现在北京、上海的客户都主动开车到这把蔬菜拉走。”界山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的蔬菜主要销往港澳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型超市。

  带记者参观的蔬菜基地负责人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这几天彩椒基本都摘光了,可是今天还是有一个澳门的客户一定要批货,我们只能有多少采多少了。这种黄色的彩椒一斤卖5元,一亩能有不少收入。”记者看到,这里的彩椒比市场卖的普通彩椒个头要大,颜色也更鲜艳,摘下后可直接品尝。除了彩椒外,其他品种的蔬菜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东张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蔬菜能够出口港澳,并且卖到这样的好价格,与其优良、无公害品种引进和反季节品种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蔬菜基地里有茄果类以及叶菜类蔬菜,其中包括西红柿、辣椒、茄子、苦瓜和牛心菜等。这些蔬菜品种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引进后还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看其是否适合本地的气温和水土。

  叶全介绍,以西红柿为例,正在进行试验的一共有70多个品种,这些品种来自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目前,大规模种植的有3个品种,但是到下半年,将会有20多个品种进行大规模种植,将种植有各种不同颜色,大、中、小个头的西红柿。“我们基地的蔬菜从引进到大规模种植需要三个过程。一是小规模的品种引进试验,二是生产性试验,最后才是大规模进行种植。”他说。

  记者了解到,蔬菜基地里最贵的蔬菜种子达到了一颗7元钱,这些蔬菜种子大多是从国际上大的种子公司引进的。高品质的种子也为蔬菜基地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比起农户分散经营模式,流转后种上无公害蔬菜的土地使用率提高8%,产值增加10倍以上。”

  农民变“上班族”

  在利农的“植物工厂”里,土地成了机器,作物成了标准化的产品,而农民则成了工人。

  原本,守着这些盐碱地的东张村村民很难依靠这些贫乏的土壤为他们带来理想的效益。但是,通过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进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模式之后,农民实现了增收,身份也起了变化。可以说,盐碱地变“聚宝盆”,获益的不止是企业,周边村民通过土地出租,每亩地每年都能稳收600元的租金,对于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村民来说,企业还优先雇佣他们,有效的解决当地“40、50”群体的就业问题。今年43岁的解冬姐,家住东张村,家门口的利农公司让她有了份稳定的工作,她告诉记者,在蔬菜大棚里劳作不用风吹日晒,比以前自己种地轻松了许多,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能挣到1000元左右。在界山镇,像解冬姐这样在家门口的蔬菜基地就业的新农业工人,目前有将近400人。据界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农民到利农的基地工作,每个月至少有900元的收入,最多的大概是1500元,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是不小的收入了。“每天工作8小时,一天工资30元,加班有加班费。”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偶遇了施郑玉和连惠珠两位前来应聘的玉湖村村民。玉湖村就在东张村隔壁,离利农基地很近。施郑玉告诉记者,玉湖村也有不少人在蔬菜基地干活,她就是从其他村民那得知这里有打工机会的。“就是想找点事做,这里的工资我很满意。其实自己家里也有点田,但平时要做的事情不多,家里没活的时候就想到这里干上一阵。”施郑玉说。据了解,东张附近几个村都有村民到蔬菜基地里干活。在界山镇,年纪在40岁、50岁、60岁这几个阶段的人们大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没读过书,无法外出打工,到蔬菜基地工作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叶全介绍,蔬菜基地在规划时,2亩地应该配有一名工人,建好后的3000亩地就需要1500名工人,将为本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该蔬菜基地里的工人有1/3为外来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