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纽约时报》:经济强劲复苏希望渺茫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 18:52  新浪财经

  导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鲍勃-赫伯特(BOB HERBERT)9月13日发表专栏文章,分析了当前的美国经济形势,指出美国经济需要重新平衡,否则在当前国民收入分配不均、消费者购买力匮乏的情形下,美国不太可能迎来强劲且可持续的复苏。以下为文章摘译:

  我们可能会继续希望并祝愿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复苏能将美国拉出“赤道无风带”。但坦白讲,我本人并不指望这真的会发生,因为普通美国家庭已不再具备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复苏并使其持续下去的购买力了。

  美国人并不愿接受其经济结构转型,而正是这种转型使生活在社会最顶层的一小部分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却损害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并给予贫困人群致命的打击。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没能提出一个能够扭转这一可怕局势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罗伯特-赖克(Robert Reich)在他的新书《Aftershock》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解释,描述了美国近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比如,美国如何从1947年至1975年间他所谓的“大繁荣”时期走向了将美国经济连同年轻一代的未来拖入困境的经济衰退。

  赖克先生对奥巴马政府和美联储在财政与货币政策方面的迅速行动给予了赞扬,称正是因为这些举措才避免2008年的经济动荡将美国拖入第二次大萧条。但赖克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写道:“然而,我们却并没有吸取上世纪30年代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即当收入分配严重失衡时,经济需要重组以使广大中产阶级拥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振兴经济。”

  最后,中产阶级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就业岗位异常缺乏,更不用说令人满意的工作了。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时间里,联邦政府和企业政策从各个方面深深打击了工作中的美国人,而全球化进程和技术的杰出发展也在破坏就业,政府和企业董事会中那些成功人士正在热情地接受私有化和放松管制。安全网已经破碎,工会遭到了残酷的攻击并被妖魔化,就业培训和职业项目等被取消,高等教育成本突飞猛涨,而作为维持长期工业及经济健康关键所在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却在日益恶化。

  当所有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那些工作中的人们、包括那些中产阶级都在竭尽全力应对。女性劳动者成群地加入有偿工作队,许多工人选择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兼职做两份甚至三份工作。消费者储蓄被耗尽,而各种各样可以想象得到的债务、从信用卡到助学贷款以及住房抵押贷款却迅速扩大。而由于那些应付机制如今已被耗尽,美国的经济复苏并没能使广大失业人员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诚然,许多领域重新恢复了增长,但那不过是使经济收益压倒性地流向那些原本已经处于社会顶层的人的口袋里。赖克先生引用了分析人士针对不断上涨的国民收入份额的追踪研究结果。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民收入份额增长主要集中在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里,当时这部分人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为8%到9%,至80年代,上升到10%至14%,而至90年代末期,这一比例已达到15%至19%并于2005年超过了21%。至2007年时,占美国人口1%的最富有人群的收入已占到了国民总收入的23%。而在这1%的富裕人口中,有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仅仅1.3万个家庭,却占据了2007年美国国民总收入的11%。

  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其余的人根本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维持繁荣发展的经济。这一点是赖克先生在其文章中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曾身为克林顿政府劳工部长的赖克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普通美国人工资在近30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2008年的经济动荡。如果将通货膨胀考虑在内,21世纪初,美国工人工资实际上是下降了。”

  的确,将通货膨胀考虑在内后,2007年,一个拥有中等工资水平的男性劳动者比30年前一个拥有中等工资水平的男性劳动者收入还要低。换句话说,一个家庭儿子的劳动收入比他爸爸在他这个年纪时的收入还少。

  这就是在富裕人群的收入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张时普通工人家庭的收入状况。

  由于如此多的中产阶级和其它一些处在工作中的美国人已捉襟见肘,所以市场上并没有足够需求来迎合美国经济体系创造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不足,我们就看不到迎来强劲复苏的希望。

  如果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工作中的人不断地在一个日益缺乏经济平等与安全感的环境中挣扎,那么社会的稳定性就将会被逐步破坏。美国经济需要重新平衡,以使财富能够更广泛、更合理地被分享。实现这一目标有许多途径,但当前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这一重要的事实,并以之为中心开始认真考虑最有建设性的选择。(李婧)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