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经济:到底失去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9日 02:15  第一财经日报

  程实

  近来,市场对于美国经济的观测又出现了反复无常的状态,其经济的二次回落是否到来成为议题。

  笔者以为,当市场茫然无措或反复无常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对现在所处的状况和中长期的发展趋势缺少一个客观真实、视野宽广的基准判断。自美国经济2009年三季度开始进入危机后的新一轮复苏周期以来,市场始终对复苏性质、复苏力度和复苏进程缺乏有效的基准判断,伴随着短期因素跌宕起伏的变化,市场不由自主地迷失于数据动荡之中,在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两极间反复跳跃。

  缘何反复无常

  放眼一年多的复苏历程,从一开始对萧条后复苏的不信任到对“超预期”反弹的激情崇拜,再到对二次探底的忧心忡忡,市场预期在忽冷忽热间摇摆不定。

  这种摇摆甚至充分体现在最近两周的变化之中:8月27日,继房市数据接连大幅走弱之后,美国将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从之前的2.4%调降至1.6%,一片哗然之下市场大幅降低对未来增长的预期。哀叹之声尚有回音,9月2日以来公布的数据又重新让市场振奋起来,7月现房销售实现了5.2%的增长,大幅高于预期的-1%;8月非农就业人数也仅减少5.4万人,大幅低于预期的10.5万人。9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又在劳动节工会野餐会上公布了一项500亿美元的再刺激计划。

  在笔者看来,就奥巴马的500亿美元“再刺激计划”而言,近期内获得国会批准并付诸明年实施的可能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总统适时的政策预告更像是11月中期选举前的作秀,即便这500亿美元用于修建15万英里公路、4000英里铁路以及150英里机场跑道的“铁公基”计划能在短期内获得通过,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非常有限,毕竟相对于8000多亿美元的TARP(不良资产处置计划),500亿美元的“再刺激”力度很难一石激起千层浪。

  更退一步,即便500亿美元仅仅是奥巴马“大计划”的一小部分,又能对美国经济产生多少真实影响呢?在笔者看来,这种“再刺激”就像前一轮规模空前的救济计划一样,产生的影响归根结底都是“短期影响”,过去一年的过山车历程已经充分表明,短期影响在长期中必然消失,越大的短期影响导致的经济动荡也越激烈,对理性预期的形成反而越不利。

  所以,正确认识美国经济的趋势走向,“再刺激”计划出台的时机、内容和力度的确是一个重要变量,但并不是真正的关键变量。笔者以为,真正关键的是将美国经济的新近复苏重新放进历史框架中进行深入考量,发现美国经济正在失去和始终留存的长期增长要素,结合长周期和新变化还原一个真实的现在,并勾勒一个理性的未来。

  美国经济失去的是什么

  那么,美国经济究竟失去了什么?

  首先,美国经济失去了稳定性。

  二战以来,受益于金融系统的完善、监管力度的增强、政府相机抉择力度的加大、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税收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增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美国经济呈现出“稳定性增强”的核心特征。稳定的美国经济增长,不仅让美国得以快速走出每一次政治、军事和经济外生冲击引致的发展阴影,还为美国引领世界经济潮流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核心角色奠定了物质基础。

  根据美国官方最新调整后的数据,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1947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美国实际GDP季环比增长年率的标准差为4.11%,近60年、近50年、近40年、近30年、近20年和近10年的标准差则为3.96%、3.57%、3.54%、2.98%、2.66%和2.65%,波动性逐次下降,表明美国经济的稳定性稳定上升。但自2007年第二季度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该指标标准差上升至3.59%,表明美国经济骤然失去了稳定性。

  其次,美国经济正在失去增长拉动收入的能力。

  以消费为基石的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长期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宏观层次的经济增长和微观层次的收入增长之间始终有良性互动。但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政策调控向凯恩斯主义的极度转向使得这种良性互动戛然而止,宏观经济增长开始丧失微观基础。

  自2009年三季度至2010年二季度,次贷危机后新一轮复苏周期的前一年美国季度增长率的平均值为2.97%,与1947年以来3.31%历史均值相差无几。但大规模刺激政策主导的超预期复苏却并没有带来微观收入的同力度增长,根据笔者的计算,1947年至今,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的长期均值为1.04,表明一单位的经济增长甚至带来了略微超出一单位的收入增长;但2009年三季度至2010年二季度,这一比率指标骤然降至0.21,表明美国经济增长创造微观收入的能力正在悄然降低。

  再次,美国经济正在失去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

  充足的就业不仅是美国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包罗万象的美国社会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长期保持负向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并没有反映在本次危机后的新一轮复苏中。

  2009年三季度至2010年二季度,美国经济虽然实现了平均2.97%的季度增长,但截至2010年8月,美国失业率依旧高居9.6%。根据笔者的计算,1947年至今,美国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的长期均值为1.70,而2009年三季度至2010年二季度,这一比率指标骤然升至3.28。表明单位经济增长对应的失业率大幅升高,失业数据中包含的长期结构性失业可能也在同步上升,而美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正在悄然降低。

  最后,美国经济正在失去平衡性。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部门和国际资金流动“赤字—净流入”的结构既让美国能够高消费国外低价商品,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外部资金支持,又让美国国际层次的商品和资金流动保持一定的平衡。在本次危机后的新一轮复苏中,这种平衡被打破了,自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的一年时间里,有5个月美国经济出现“贸易赤字和金融资本净流出”的不平衡状态。根据笔者的测算,1992年1月至2010年6月的222个月里,美国贸易余额与资本净流动额之和的平均值为60亿美元,而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05亿美元。表明美国经济的平衡性正在下降,而美国经济获得的外部资金助力也在悄然下降。

  结论

  总之,美国经济已经失去的和正在失去一系列维持其长期稳健增长的要素,这意味着在后危机时代伊始,美国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已有所下降,任何“超预期”反弹对应的必然将是反馈性的二次探底。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美国经济还保留着很多维持其长期增长的优秀素质,比如消费的持久性、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坚挺和微观企业盈利的较好弹性。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已经失去和正在失去的特质并不一定会永远消失,如果美国经济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奥巴马政府宏观调控也能有效处理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失而复得也大有可能。

  回到现实,美国经济下半年的增长率下降不可避免;而二次探底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的一蹶不振。笔者的基准判断是:美国经济不会太好,但也并不太坏,不要对超预期反弹抱有幻想,也不要为莫须有的大萧条重来杞人忧天,似乎才是市场理性的选择。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宏观经济分析师)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