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韦斯伯利:莫拿奥巴马比里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6日 17:18  新浪财经

  导读:《福布斯》专栏作家布赖恩-韦斯伯利(Brian S. Wesbury)和罗伯特-斯坦(Robert Stein)8月24日发表专栏文章,针对《华盛顿邮报》近来报道总统顾问团队将奥巴马总统与里根总统应对危机的举措做出的对比进行了分析,指出两位总统先生决策的出发点完全不同,这种对比并不能帮助提升奥巴马总统的形象,同时指出尽管美国经济体系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了美国经济一定会继续增长。以下为文章摘译:

  日前,《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奥巴马总统的顾问将奥巴马与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在面临危机时作出的回应进行了比对。邮报称,两位总统均实施了大胆的计划,里根总统大幅削减税收,而奥巴马总统则推行了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医疗改革。里根总统的目标是缩减政府规模,而奥巴马则相反。

  里根执政时期,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里根总统支持率下降,共和党在1982年中期选举中惨败。但不管怎样,里根总统仍于1984年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连任。

  奥巴马总统希望能够同样赢得里根总统的功绩,梦想能够在2017年发布一篇像里根总统在1989年发表的那样的演讲。“一些权威专家认为我们的计划终将会迎来灾难性结局,认为我们采取的经济决策将会引起通货膨胀并会摧毁整个美国经济体系。我甚至仍记得一位倍受尊敬的经济学家曾于1982年说过,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已经熄火,美国经济在未来的几年里都不会向前发展了。现在看来,他以及其它一些意见领袖们都错了。事实是被他们描述为激进派的决策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而他们所谓的危险举措也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里根总统在演讲中如是说。

  不幸地是,当时里根总统谈及的那些经济学家,如今正在掌握控制大权。他们正在为奥巴马总统提供建议。并且,他们今天所持有的那些守旧凯恩斯主义观点与1980年时一样,均是错误的。

  不管有多少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学家表示经济刺激举措具有积极乘数效应,很明显都不是正确的。刺激支出不代表就能刺激经济,因为它不过是将经济体系中成长发展部分的资源转移至疲弱领域,这等于是在向表现良好的企业征税和借贷用以支持表现糟糕的企业。

  这是很简单的数学原理。扩大政府就意味着缩减私营部门。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政府在GDP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失业率就越高。但在陷入悲观主义之前,请相信,我们预计明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会加快并且失业率也将会降低。

  虽然如此,但由于经济活力遭到了破坏,未来的经济增长并不会十分强劲。新技术生产带来的财富并不会如其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那样带来丰富的机遇。打个简单的比方,当你感冒的时候,你仍然可以工作、玩乐以及处理日常事务,只是做起来相比会更困难或不那么有趣。

  我们知道,许多人认为美国当前正在遭受十分严重的疾病考验,但潜在的经济实力仍然允许美国经济继续增长,尽管政府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负担。此外,当前美联储正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而上世纪80年代初,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一种央行行长少有的热情与失去控制的通货膨胀作斗争时,联邦利率还是两位数。

  尽管我们的基本情况是经济仍然会继续增长,但本次美国经济复苏并不会像1983年至1984年经历的复苏那样强劲。在80年代复苏的头两年里,美国经济实现了6.5%的年率增长,失业率陆续从10.8%下降至7.3%,并最终降至3.5%。通货膨胀率也下降到了平均4%的水平。

  没有人预计如今的美国能够在未来几年迎来那样强有力的复苏。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奥巴马总统的顾问已经告诉他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总是会相比其它复苏更加缓慢,尽管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这也是我们为总统先生感到遗憾的地方。奥巴马总统上任时接手了布什政府制造的一片混乱。2009年初政府支出已经处于日益飙升的轨道之上,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很可能是自1932年胡佛总统增税政策以来共和党犯下的最大决策错误。

  然而,总统先生的顾问团队并没有建议他扭转这一局面,而是将政府支出持续推动下去。奥巴马政府的预算赤字已经触及GDP的10%,而里根政府时期赤字最严重时也仅为GDP的6%。所以说,政府支出并非刺激经济的有效途径,减税才能担当这一重任。

  实际经济表现证明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极有可能会战胜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所以说,将两位总统进行对比并非利于提升奥巴马总统的形象。(李婧)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