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学人》封面文章:必须重视网络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2日 20:29  新浪财经
《经济学人》7月2日刊封面
《经济学人》7月2日刊封面

  本期《经济学人》封面文章认为,当下是各国开始讨论有关控制互联网上军事行为的时候了。

  高新科技在整个人类史中一直对战争起着革命性的作用,只不过有时表现的很突然,有时则为渐进式。战车、黑火药、飞机、雷达与核裂变的作用皆如此。因此,信息科技作用也同样会表现出来。电脑和互联网已改变了经济,让西方军事获得有优势,如拥有向全球各地派出远程导航飞机来攻击目标的能力。但数字科技全面扩散是有代价的,它也能让自己的军队和社会面临数字化攻击。

  这种多方面的威胁很复杂,且潜在危险性非常大。现代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依赖于连接在互联网上的电脑系统,由此让居心叵测者有发动攻击的更多途径。若电厂、炼油厂、银行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统陷于瘫痪,人们会丧失生命。

  然而,在网络空间的相关领域内几乎不存在对一些行为,甚至冲突的制约规则。如同核武器与常规武器控制一样,相关大国应开始讨论如何减少来自网络战的威胁,其目的是在局势尚未演变的更糟之前严格约束攻击行为。

  继陆、海、空和太空后,网络空间已变为第五个争端领域。有人已设想到维持现代社会运转的各种体系几乎瞬间失灵的场景。在电脑网络系统崩溃后,一些企业和化学加工厂会出现爆炸,卫星失控,金融体系和供电网崩溃。

  有专家认为这是危言耸听。然而,大多数人认为,对有愿望、手段和闲暇时间者而言,渗透进入各种重要网络是容易之事。政府对此了解的很清楚,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一类有热情闯入各种网络的骇客。间谍也能闯入军火工厂储备仓库的电脑系统,盗窃信息。渗透到网络破坏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若伪装巧妙,无人能轻易发现作恶者的行为。

  有人怀疑爱沙尼亚2007年和格鲁吉亚2008年出现的网络攻击与俄罗斯有关(因后者与俄军进入高加索地区奇妙地巧合),但攻击行为只会追踪至俄网络犯罪团伙。这次攻击中使用的电脑都属于被劫持的普通无辜美国人的PC机。西方政府为何直到近期仍对网络刺探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肯定也是行此道的老手。

  如同核弹一样,出现网络武器并不意味自身会作乱。进一步讲,网络攻击者也无法确定自己的行动究竟会给另一国造成何种程度伤害。由此让他们的行为具有很高风险性。这也是采用这类攻击的一大缺陷。但这不会成为恐怖分子,或无赖国家进行网络攻击的障碍,它由此带来在线犯罪和间谍的危险。

  以上分析说明了网络空间的高度危险的不稳定性。在无需讨论怎样以及何时使用情形下,网络武器能很隐蔽地发动攻击。目前无人了解这些武器的真正威力,因此相关国家必须对此做最糟的准备。同时,匿名性增加了误判、错估和错怪无辜的风险,导致常规和网络武器的军事行动升级。电子战发起的攻击让人无暇冷静思考,因此它更适合于早期、甚至抢先攻击。

  因此,世界需要对网络军事化和网络威慑方式进行控制。因担心最终导致对全球互联网进行僵化监管,削弱自己的互联网企业的统治地位,导致创新僵化,以及制约维持网络生存的开放性,美国一直以来在阻挠制约网络空间军事化的条约。美国可能还担心,由于其最优异的网络间谍和斗士因受制约,自己反而变成作茧自缚的最大输家。

  若网络军备控制对美国有利,当自己在网络空间上还处于优势时就制定规则是明智的。美国有理由欢迎俄罗斯长期以来要求制定这类条约的呼吁。核弹头虽能计算清楚,导弹也能被跟踪,但几乎与生物制剂一样,网络武器能在世界的任何一地制造出来。

  因此,各国当前应赞同温和的控制条约,即使是非正式的规则都可让网络攻击付出更高政治代价。若有一项即使是很原始条约,它也能防止像在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发生的网络攻击。北约和欧盟要对任何网络攻击将导致它们在现实世界做出强烈反应的清晰表态。联合国或日内瓦公约签署国应宣布,与现实世界中用武器攻击一样,对民用设施发动的网络攻击应视同为超出战争范围。发达国家应对不采取制止网络犯罪的国家施加经济压力。同时还应鼓励各国像美国说明其核武器、导弹防御和空间计划那样阐明自己在网络空间上的军事政策。

  同时,各国还应考虑创建监控网络攻击的国际中心机构,或为遭网络攻击的国家提供帮助的国际性组织,无论攻击者的国籍或动机为何,这如同航行的船舶有义务为身陷困境的水手提供帮助一样。

  互联网并非公共地域,而是一张由大多为私人拥有的规模较小的网络构成的网络。通过政府和私人行业间的更多合作,网络安全性能获得极大提高。而确保普通人的电脑系统免遭犯罪分子和网络好战分子所利用的重任,最终还是落到经营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商身上。他们应有确定受病毒感染电脑,以及网络攻击出现时找出攻击者的更大责任。

  以上举措虽不足以消除网络空间的犯罪、刺探情报和战争根源。但它们至少可让世界稍太平些。(皖东)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