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华尔街巨头--高盛深深体会到了"出头鸟"的苦楚。继美国政府对高盛展开调查之后,其他国家似乎也有"群起而攻之"之势,欧洲各国纷纷谴责高盛在主权信用危机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并声称要对华尔街银行展开调查。同时,近来美国监管机构对银行的频繁调查,似乎暗示着一场波及甚广的金融监管改革即将来临。
与本报记者连线的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高级经济研究员戴道华认为,高盛被诉既是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收紧的延续,也是危机清理当中不可避免的追究责任一环,更是奥巴马政府锐意进行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对高盛这一转制后美国市值最大和最赚钱的银行而言,民事以及可能的刑事诉讼对其商誉和财务恐怕会造成巨大损害,其经营模式、交易对手风险及其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场风险或会大为增加。
高盛遭遇"秋后算账"还得从4月16日说起。就在这一天,美国证交会(SEC)对高盛提出民事诉讼,称其在2007年年初设计并销售了一款基于次级房贷抵押贷款债券的担保债权凭证(CDO),但高盛未向投资者披露大型对冲基金--鲍尔森基金公司在CDO资产组合挑选过程中的角色和他不看好该组合的真实意图,违反了证券条例,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构成有意误导和欺诈,诉讼因此寻求判决获利返还以及民事赔偿。
从SEC的民事起诉书内容来看,在经过了18个月的调查后其诉讼的理据其实是比较薄弱的,如果综合市场上的中立意见,高盛在该民事诉讼案中比较容易自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高盛能够从这场诉讼中全身而退,因为一旦开庭诉讼可能持续数年,高盛商誉和名声也将不成比例地受到负面影响。
高盛股价在金融危机谷底时曾低至47.41美元,不足一年之后一度强劲反弹至193.60美元水平,期间高盛还连本带利还清了美国政府100亿美元的注资,赎回自由身,转制后成为美国市值最大和最赚钱的银行。但就在4月16日SEC对其展开民事诉讼的消息公布后,高盛股价当天下挫12.8%至160.70美元。4月30日有关刑事调查的消息公布,高盛股价再挫9.4%至145.20美元,足见市场对民事诉讼及可能的刑事诉讼充满戒心。
戴道华认为,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随着案件审理和调查的深入,或会进一步暴露高盛在金融危机当中所从事的诸多其它问题交易,另外案件也意味着对其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一去不复返。一方面,可以看出,随着危机接近尾声和经济的复苏,美国政府和监管部门有足够的信心大胆转向,从原来力保大型金融机构不重蹈雷曼破产引发金融危机的覆辙,到敢于追究大型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责任,而不担心二次触发系统性危机。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奥巴马政府推行重大金融改革、根本重整美国金融体系的政治决心和意图。
而从美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选择追究核心金融机构如高盛等在危机中责任的时机来看,反映出他们对其行动很有信心。戴道华说,虽然目前美国的银行信贷尚未恢复正常,住宅楼市仍未止跌回升,商业楼市的调整接踵而至,财政刺激力度减弱,失业率仍高企于9.7%,但美国今年首季的经济增长率在去年底5.6%的高基数上仍达3.2%,其中私人消费开支的贡献增加至2.6%。未来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消化,美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变得更为温和,复苏也将更为稳固。
因此,加强监管、避免次贷危机的再次发生成为美国监管机构的首要考虑,而高盛则首当其冲成为整顿的对象。戴道华表示,尽管从表面证据看,SEC对高盛的民事诉讼基础薄弱,但这并不表示高盛清白无辜。恰恰相反,在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濒临崩溃,高盛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责无旁贷。问题是除了高盛等的金融中介外,评级机构乃至监管缺失同样难辞其咎。
戴道华表示,从SEC的诉讼和美国参议院的调查来看,都未根本触及这些核心问题,检讨监管失误的态度并不积极,这样反而不利于根本纠正错误和防止危机重演。要根本杜绝危机的重演,除采用对有关业务从范围到规模设限、加强资本金要求、限制杠杆比例等常规管理以外,还要附加金融中介机构对客户和市场的受托责任要求,辅以监管更严格的把关才行。尤其是受托责任这一要求,意味着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将有更大的追讨损失的空间,其结果将是美国原来全球最出色的投行业务将需要相当长时间去适应对其的严格监管,业务的流失和竞争力的下降将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