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砚
发生在5月6日的美股千点暴跌,仍然是个谜团。那天以极低价格买入的交易,则被认为无效
5月6日(周四)美国股市的“瞬间短路”至今还是一个谜。道琼斯指数从下午2:30到3:00之间的30分钟内暴跌999点,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波动最为剧烈的半小时。
“即使你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长期资本公司的陨落、互联网泡沫破裂、‘9·11’以及过去15年各种资本市场事件,你都难以想象周四这样的一幕。”Capitalistpig对冲基金管理者霍恩(Jonathan Hoenig)在发表于《财智》题为“当对股票将信将疑时,远离它”的文章中写道。
他说:“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大市值公司股价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2分钟之内自由落体30%,也没有见过ETF较其净资产价值(NAV)折价25%。我也没有见过像埃森哲(Accenture)这样的股票从41美元一眨眼跌至1美分。当然,我也从来没有见过道琼斯指数这么快下跌1000点。”
宝洁股价5月6日一度下挫22.79美元,跌幅达37%;埃森哲股价一度下跌近100%。ETF也在这场股市跳水中“休克”,大约有125只ETF或者ETN(交易所交易票据)受到影响,在20分钟之内价格跌至0或者几美分。
不过,交易所后来取消了2:40~3:00之间上涨或下跌超过60%(较2:40价格)的交易。NYSE和NASDAQ挂牌的454只证券的非正常交易被取消。
多市场交易引发问题
在5月11日的听证会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夏皮罗(Mary Schapiro)说,5月6日市场混乱的原因仍然是未知数,但是她排除了几种说法,包括交易员操作失误说、宝洁股价跳水扩散说,以及黑客/恐怖袭击说。
今日美国金融市场记者克让兹(Matt Krantz)认为,导致股市惊悚崩盘的原因估计在数月后才会浮出水面,但是问题的核心与电子化的交易所如何处理投资者的集中下单有关。
现在股票不仅仅在一个交易所交易。以宝洁股票为例,这只股票不仅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交易,还在纳斯达克(NASDAQ)、BATS(成立于2005年6月的电子交易系统,2009年初成交量在全球排名第三)等其他市场上交易。
5月6日,希腊债务危机引发担忧,市场掀起了抛售潮。当NYSE上市的股票(例如宝洁)卖单蜂拥而出的时候,NYSE就进入了“缓慢模式”,这意味着这些卖单都被分流到其他市场(包括NASDAQ),然而在这些市场上并没有大量的股票买单。股票价格因而跳水,来匹配这些交易所超低的买单报价。
宝洁公司当天跌破一关键熔断点后,其他交易所就能以最快速度(而非最佳价格)成交。纽约证券交易所称,当该交易所内指定的做市商报价为56美元时,却在纳斯达克市场以39.37美元的价格成交了。
这种瞬间的崩盘尤其具有传染性,因为股票市场已经高度“电子化”。一些程序化交易系统被开发成在股票市场下跌时不去购买股票,这意味着,当卖单不断增加的同时并没有买单出现。人的因素让情况变得更糟,一些交易员看到一些股票在NYSE进入“缓慢模式”很恐慌,担心会出现抛售浪潮。
归咎做市商制度?
还有人把暴跌归咎于做市商制度。做市商手上备有一定的存货,持续报出他们的买价(bid price)和卖价(ask price)。NASDAQ市场中有超过500个做市商。
许多做市商在系统里面“嵌入”一些极低的报价,被称作“无成交意向的报价”。当5月6日市场快速下跌时,做市商停止了交易,观察究竟发生了什么。当他们“停止报出买价的时候,投资者报出的卖出指令就开始以这些极低的报价成交了”,投资管理公司Vanguard 新闻发言人格兰迪(Joshua Grandy)说。
格兰迪说:“这甚至在正常的交易日都可能发生。”他补充道,投资者可以通过限价委托(limit orders)而不是市价委托(market orders)来保护自己。
市价委托止损是指,当股价跌到某一特定价格时,经纪人自动卖出股票。止损单可能会被触发,以任何价格卖出。但如果是限价委托止损(Stop limit order),就可以阻止经纪人在大甩卖中卖出股票。
对冲基金收割利润?
对冲基金经理们对于5月6日华尔街上演的一幕也目瞪口呆,但是一些基金经理反应及时收割利润。对冲基金Moore Capital明星基金经理科菲(Greg Coffey)迅速反应过来,趁着大规模抛售利用正确的策略,上周获得了1.5%的收益。
纽约对冲基金Conquest Capital宏观基金周四赚到了3.75%的利润,一周赚到10%。该对冲基金使用系统化的短期交易策略,这种策略就是要在高度波动的市场上取得超额收益。
“做多波动率”的对冲基金同样也表现不错。这类基金从市场的大起大落中赚钱,通常被投资者用来对冲组合的大规模抛售风险,
也有一些对冲基金选择不冒险。马丁可利北美基金经理沃克(Tom Walker)说他的投资组合在当时维持不变,当投机在纽约上空呼啸而过的时候,他甚至就像往常一样离开他的办公室。
Peter Kaye管理的 Melchior 北美机会基金经历了艰难的一周,但是并没有尝试在周四的过山车捞上一笔。“我们的工作并没有改变,那段时间我们并没有交易,”Peter Kaye说,“我们的策略是买入并持有,我们并不总是整天都盯着市场。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整天盯盘,回报会非常有限。在事后看来,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机会,但短暂得来不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