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位美国投资管理人眼中的高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30日 22:35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兰晓萌 北京报道

  从位于美国首都东部宪法大道101号的高盛华盛顿办公室,到代表美国立法中枢的国会大厦,直线距离不过400米。这对4月27日前往国会参议院接受质询的7名高盛高管来说,倒是不必在路上花费太多工夫。但他们在这场被视作华尔街与国会之间最著名的冲突之一的听证会上,却花了整整一天。

  一个多星期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一纸诉状,让高盛在“金融神坛”上摇摇欲坠。这家美国最大投行的神秘“面纱”似乎就这样被掀起一角。近日,记者在联系几位与高盛业务有交集的公司高管时,只得到了两家公司负责人的回信,其中,只有一位愿意接受采访。谈及高盛,这位著名的美国投资管理人出言谨慎,并且不希望公开姓名。显然,身处风暴中的高盛依然令人敬畏。

  主流产品方面

  高盛比大多数经纪人可靠

  《华夏时报》:请谈谈您眼中的高盛。

  投资管理人:高盛十分成功,且非常有进取心。它的要价总是更高。它总是十分积极地发掘客户的需要并找寻满足这些需要的创新的方式。

  总的来说,我和高盛共事很愉快。我发现它坚持但却公道,发现它非常积极进取,发现它比大多数经纪人更可靠。

  《华夏时报》:高盛成功的秘诀主要是因为公道吗?

  投资管理人:另一个原因是雇用了极其聪明的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十分专注且进取,积极寻找盈利的机会并努力实现。

  《华夏时报》:能否介绍一下您与高盛的业务往来?

  投资管理人:我们与高盛多数进行的是传统的交易,我不染指他们的“奇异衍生品”,这是我找到的避免麻烦的最佳途径。

  《华夏时报》:你们会投资高盛的抵押相关产品吗?

  投资管理人:不会。我们投资的都是十分主流的产品,我们不投资CDS和CDO。

  投行兼做对冲基金不太谨慎

  《华夏时报》:高盛似乎不满足于投行业务,它同时还涉足对冲基金的自营业务,您对此有何看法?

  投资管理人:从很现实的意义上说,高盛是一家混业经营的公司。它是投资银行,同时也是对冲基金。客户选择高盛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它同时是一家对冲基金,拥有极大一部分自营业务。并且,它确实比其它大多数投资银行更熟悉市场的脉搏。所以,高盛强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事实上还是一家对冲基金。

  《华夏时报》:您认为投资银行该不该涉足对冲基金?

  投资管理人:我对此没有很特别的想法。我认为这会导致利益冲突。但我认为,如果投资银行对这一点十分了解,并且能保持谨慎,避免利益冲突的话,那么它们兼做对冲基金也无所谓。但很有可能——实际上似乎已经有事实说明——它们并没有保持谨慎。

  《华夏时报》: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更多风险?

  投资管理人:对。会出现利益冲突的风险。

  《华夏时报》:高盛、对冲基金和评级机构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利益关联?

  投资管理人:是的。我认为,利益冲突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因素。冒更大的险才是带来危机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我下了很大的赌注而且一旦赌赢的话,我就赚了大钱,但如果赌输了,纳税人就会替我还账。但高盛的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因为显然它的业务没有遭受过重大损失。但对整个行业来说,就会出现问题。

  《华夏时报》:这部分业务能为高盛带来多少利润?

  投资管理人:我对此没有足够的了解,但我感觉利润极为可观。

  被起诉如同

  “猎捕女巫”但有道理

  《华夏时报》:您对诉案中名为“算盘”(ABACUS 2007-AC1)的CDO了解多少?

  投资管理人:我对这个投资工具没有直观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针对高盛的诉讼,用美国人的话说,其实就是“猎捕女巫”(“witch hunt”,引申为“政治迫害”——记者注),也就是努力找到要怪罪的过错方。某种程度上,高盛自己疏忽了利益冲突,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政治迫害”,因为高盛在做的,其它投资银行也在做,而且显然高盛赚的更多,所以它成了目标。

  《华夏时报》:您认为诉讼最后的结果如何?SEC在这次诉讼中是否处于有利地位?

  投资管理人:我不了解案件的真相,结果取决于法庭。高盛似乎陷入麻烦之中。就我观察,任何一家拥有几万名员工的公司都有可能因某个员工的错误而损失惨重。高盛很有可能就是这样。但我毕竟不是个法律专家,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高盛被起诉,部分是因为它很成功。但我同时也认为,对高盛的指控有一定的道理。

  《华夏时报》:高盛是否会有所行动?它曾为国会和奥巴马竞选捐献过大量政治献金。高盛的政治影响力有多大?

  投资管理人:我认为,事实表明,高盛通过政治捐献获得的影响力刚刚消失了。它现在没有多少影响力,因为,正如你所见,它被起诉了。

  金融监管方案弊大于利

  《华夏时报》:参议院调查委员会指责高盛的行为导致住房泡沫膨胀。CDO、CDS是导致美国房市危机的罪魁祸首吗?

  投资管理人:不是。我认为它们是次要原因。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不太受关注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它们公然鼓励银行大量放贷给买不起房的人、鼓励本应租房的人贷款买房,还有几近免费的信贷——这是由于格林斯潘在过长时间里保持了过低的利率。

  《华夏时报》:类似“算盘”这样的CDO、CDS在华尔街很普遍吗?

  投资管理人:是的。我认为它们中有一部分的创造方式存在弊大于利的危险。“算盘”可能就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设计出来的。我是说可能,因为我不知道真相。

  《华夏时报》:那么正在讨论的金融监管改革能否抑制这些风险?

  投资管理人:我认为,比起衍生品来,问题更主要与“冒更大险”的原则(即如果赌注足够大,一旦损失,就会有纳税人托底)有关。我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但我们至今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华夏时报》:那么,您认为金融监管改革的未来如何?

  投资管理人:一定会有些东西获得通过。其中既有好主意,也会有坏主意。但我们应该记住的是,监管往往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正在讨论中的改革方案很可能弊大于利。正确的答案是,让犯下严重错误的银行倒闭。可是我们没有这样做,反而支持它们。

  背景分析

  金融监管改革进程意外重启

  本报记者 兰晓萌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4月28日,多日以来围绕金融监管改革存在于美国参议院两党议员之间的僵局,被暂时打破。

  当天晚上,全部41名共和党议员再次集体行动,意外地放弃了对一份由民主党提出的监管改革议案的阻挠。参议院一致同意从次日下午4点15分开始,通过公开辩论来决定这份改革提案在参议院的命运。而就在几个小时前,这41名共和党议员还一致投的是反对票。

  欲借高盛“欺诈门”掀起的“舆论东风”加大马力推行金融监管改革的民主党,面临着同样强劲的来自另一党派的“顶头风”。但此时的民主党,已失去了他们当初在没有一个共和党支持的情况下,强行通过医保改革时的有利条件——3个多月前,民主党以一席之差,痛失在参议院的“绝对多数”地位。这意味着以后每当民主党要推行自己的主张,都得想方设法争取来自共和党的1张选票。而就在两个星期前,全体共和党参议员就已明确表态:“对于参议院金融委员会提出的民主党提案,我们一致反对。”

  4月26日,针对同一份改革提案,共和党参议员一致投下反对票,让其险些因为得不到讨论而“胎死腹中”。此时此刻,两党在金融监管改革中的对立达到了第一个顶点。

  因此,两日后突然出现的和解颇令人意外。据称这是在民主党率先做出让步之后——民主党参议员同意启动开放修订程序,允许两党议员对提案进行充分辩论。

  在互让一步的背后,“民意”似乎才是推动两党暂时朝一个方向走的动力。在高盛事件的助推下,最新公布的《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三分之二的美国民众支持金融监管改革。如果继续与民主党作对,共和党就有可能留下不支持金融监管改革、袒护华尔街的印象,令这三分之二的选民失望。

  共和党显然不希望这样。在强大的民意“洪流”中,共和党决定顺势而为——4月底,共和党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份提案——这比奥巴马总统提出的监管改革法案晚了10个多月,比众议院民主党的法案晚4个多月。而在这期间,民主党的提案早已经过多次完善和补充,并形成了白宫、参议员金融委员会主席多德(民主党议员)、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林肯(民主党议员)、众议院民主党的多个版本。

  归纳起来,民主党的提议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赋予监管者更大权力,扩大它们的监管范围(纳入住房抵押、复杂的证券产品等更多领域的金融活动)。第二,要求金融机构减少负债,增加资本准备。第三,授权政府在必要时接管即将倒闭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

  此外,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是民主党提案的一块“金字招牌”。这种复杂、隐晦、专业的金融工具对许多美国老百姓来说有另外一个名字——“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4月27日高盛听证会上披露的高盛在内部电子邮件中称自己的产品是“狗屎交易”,让美国人对金融衍生品有了新的更负面的认知。而就在SEC起诉高盛并引发轰动的当天,奥巴马宣称,将动用总统否决权驳回任何不将金融衍生品纳入监管的改革法案。

  面对伴随着高盛事件陡然升温的压力,共和党不得不改变以往不由分说、一律以41张反对票回应的策略。为了向公众表现诚意,共和党也颇为认真地设计了一份自己的提案。这份提案的多数内容,与民主党提出的措施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包括:反对民主党提议成立的消费者保护局;让债权人和股东承担关停大公司、大金融机构的全部费用;收紧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监管。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