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闻分析:高盛之辩 与监管方正面交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8日 13:09  新华网

   4月2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芬(中)出席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永久委员会就高盛事件举行的听证会。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 新闻分析:高盛之辩

  4月27日是高盛“欺诈门”事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当日,美国参议院针对高盛在相关交易中存在欺诈嫌疑等问题举行了长达10余小时的听证会。听证会上,高盛这家美国最大投行的5名现任高级职员和2名前任高管先后作证并接受质询。最后出场的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对相关指控和猜疑予以否认。

  作为这场听证会的主角,贝兰克梵在作证中首先高调赞扬了政府在危机中的得力措施以及高盛获得的官方支持。他还详细解释了投行机构在美国金融和经济体系中所起作用。

  这位高盛当家人颇费口舌地提及:其公司通过在全球3.5万员工(其中大部分在美国)的工作,帮助政府为建设学校和道路筹措资金,向各类公司提供咨询及资金以实现它们的业绩增长。高盛还和各类养老基金、工会组织及大学基金会合作,帮助其实现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此外,高盛还在证券市场上撮合买卖,为金融系统提供流动性和活力。在证词中,贝兰克梵甚至谈到了高盛支持政府的金融监管改革。

  然而,这些显然不是参议员们关心的内容。但对于各界高度关注的高盛“欺诈门”是否属实,高盛是否曾大规模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这些焦点问题,贝兰克梵似乎“着墨不多”。

  对于第一个焦点,贝兰克梵并没有解释个中细节,只是谈到诚信和以客户为中心是高盛企业文化的内核。他说:“如果客户认为我们不值得信任,公司是无法生存下来的。”他在证词中还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指控表示“强烈异议”,认为由于交易的复杂性,外界对其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对于大举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猜忌,贝兰克梵说,尽管高盛在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中整体盈利,但在房地产市场业务亏损了12亿美元。

  在证词中,高盛还强调了三点:其一,作为做市商,高盛尽量满足客户交易要求对于整个市场非常重要。其二,客户在住房按揭贷款市场上的损失并非高盛的产品设计和信息披露存在缺陷,而是整个市场反转的结果。其三,高盛的风险管理决定并不能提供对于未来市场走势的明确判定。

  对于如此解释,参议员们并不买账,听证会上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纷纷向贝兰克梵“开火”。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主席卡尔·莱文指责高盛仍在欺骗民众,他认为高盛在交易中与客户存在“根本利益冲突”。

  美国国会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日前公布的多份高盛公司内部电子邮件显示,高盛高管2007年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日益崩溃时曾自夸通过做空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而大赚特赚。莱文认为,这些内部文件显示“高盛长期将自身利益置于客户之上”。

  就在26日,参议院进行了程序性投票,以决定是否就民主党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提案开始公开辩论。由于未争取到足够多的票数,这一提案当天在参议院遭受挫折。尽管如此,各方人士认为,在经历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大势难挡。

  在此背景下,高盛目前至少面临三条战线。其一,如何应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起的诉讼;其二,在大众和业界如何挽回遭到严重质疑的声誉,避免盈利和股价受到明显影响;其三,如何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中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高盛已经聘请了美国公关界重要人物、与民主党关系密切的前白宫法律顾问马克·法比亚尼帮助处理目前的公关危机。同时,高盛还聘请了华尔街多位顶级律师以应对诉讼案。据知情者透露,遭起诉的高盛职员法布里斯·图尔还与参议院调查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秘密会晤。高盛高层四处奔走进行危机公关的身影已经被各类媒体聚焦,这家曾被称为“完美工厂”的大投行的未来命运值得关注。

  相关链接

  高盛欺诈危机:全球经济复苏因高盛事件猛踩刹车

  据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下简称美国证交会)对华尔街投行高盛集团及公司的一位部门副总裁提出民事诉讼,指控高盛在涉及次级抵押贷款的担保债务凭证(CDO)产品方面对投资者有欺诈行为。根据美国证交会的指控,高盛为这项交易获得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