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克鲁格曼:评级机构的罪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6日 16:43  新浪财经

  导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4月25日发表专栏文章,结合调查评级机构所得结果分析了评级机构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所犯下的罪行,并指出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阻止体系性的贪赃舞弊行为继续下去。

  以下为文章摘译。

  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Senate’s Permanent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针对金融危机所做的工作看起来越来越像迎来新政时期金融改革的“佩科拉听证会”(Pecora hearings)的21世纪版本。在过去的几天里,该委员会经过调查公开的那些令人愤概的华尔街邮件成为了各大媒体的重大新闻。

  这是一则好消息,然而伴随其中的坏消息是大部分媒体的报道都集中在了那些不道德邮件上,比如高盛集团员工自夸他们通过做空住房市场获得利润等等,这的确是丑闻,但是这不等于是不当行为。

  我认为媒体应该予以关注的是那些来自信贷评级机构雇员的邮件。这些机构将“AAA”评级授予了数千万美元的不可靠资产,几乎所有这些资产在随后均被证明是有毒资产。不要感到意外,这一描述一点也不夸张。2006年发行的拥有“AAA”评级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中,现有93%已被降为“垃圾级”。

  这些邮件所揭露出来的是一个深度贪赃舞弊的体系。并且,这一体系是当前被提议的金融改革所无法修复的。

  评级机构的出现最初始于市场研究员向考虑购买企业债务的投资者出售企业债务评估,然而,它最终却演变成为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即成为了出售债券公司雇佣的给予债券一项正式认可的机构。

  评级机构的认可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者,他们会根据、甚至完全寻找某项获得了“AAA”评级的投资产品进行购买。

  评级机构已俨然成为一个表面上看起来高尚且值得尊敬的行业,然而它却创造了大量的利益冲突。债务的发行方也就是华尔街那些出售债券的企业,可以在大量评级机构中进行选择。所以他们拥有权力选择某一个能为他们提供更有利的评定结果的机构,而那些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机构可能就会因此而失去生意。这一切显而易见,回想一下便可知整个体系是如何被破坏的。

  参议院调查小组集中在最大的两家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及标准普尔展开调查,调查结果确认了我们最糟糕的推断。调查机构发现的一封邮件显示,一名标准普尔的员工因受失去生意的威胁便称“召开一个会议来探讨调整评定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另外一封邮件也揭露了评级机构不得不利用一定的资源来美化次级数据以维持市场占有率。很明显,评级机构为了取悦客户会使他们的评定结果有所偏袒。

  这些存有偏袒的评级结果使金融体系承担了远远超出其应付能力的更大的风险。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证券投资人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近来这样描述:“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是因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一个团体,一个不受监管的疯狂的团体,而评级机构则为这一团体派发伪造的身份证。”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诸如此类的事情再次发生呢?

  当前被提交到参议院的改革提案也试图对评级机构采取一些行动,但总体而言,提案包含的内容对解决这一问题来说力度太小。或许唯一可能会发挥作用的途径就是在评级机构从事“明知失败或罔顾失败后果”的工作时,使相关起诉更容易操作。当然,相比那些处于风险之上的资金以及鉴于华尔街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优秀的律师等事实,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评级机构动机上做出根本性改变。我们无法恢复评级机构只是单纯出售研究数据的角色,由于互联网等高科技媒介的存在,信息流动的自由性已致使没有人愿意出资购买那些研究数据,那么我们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从根本上结束由债券发行商来支付评级体系这一特点。

  纽约大学的马修-理查森(Matthew Richardson)和劳伦斯-怀特(Lawrence White)提出的建议有可能会奏效。他们提议发行债券的企业继续为评级机构评定债券支付费用,但要由证券交易委员会而非发行债券企业来向评级机构分配具体的评定任务。

  我并没有特别青睐于某个具体建议,但什么都不做肯定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或许假定金融危机的发生并非由某些原因导致的要比找出这些真正的缺陷更容易让人感到安慰,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需要面对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危机的发生是这个贪赃舞弊的体系必然会迎来的后果,而评级机构在这一体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李婧)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