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烂鞋子高盛的七宗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2日 10:26  中国企业家网

  文/平一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天上方一日,人间已百年。”这并非只是个传说,一场由高盛主演的现实版“惊天之变”正在上演。作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华尔街所剩不多的“硕果”之一,高盛没能笑到最后。一夜之间,突如其来的欺诈丑闻使昔日的金融巨擘变身“过街老鼠”,这家有着14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店”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好不容易复苏的金融市场被高盛这只烂鞋子打了下去”,这是上周末美国媒体发出的高声感叹。当“股神”巴菲特受其拖累损失10亿美元,当包括A股市场在内的全球股市应声暴跌,当刚刚从金融海啸中得以喘息的全球经济再遭“偷袭”,这只华尔街的“巨象”被媒体形容为“烂鞋子”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量证据表明,媒体如此形容高盛绝非只为宣泄情绪。仅需回顾一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全球资本市场大案,你会发现,“烂鞋子”高盛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高盛究竟有几宗罪?让我们逐一回放。

  【第一宗】操纵股价

  受害者:贝尔斯登、雷曼、百度

  2008年7月,在次贷风暴中“全身而退”的高盛受到来自贝尔斯登和雷曼高层的质询,询问其是否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对这两家公司股价的操纵。知情者称,贝尔斯登前CEO施瓦茨曾质问高盛CEO布兰克费恩,在贝尔斯登3月份破产之前、股价连续暴跌的那段时间,高盛在伦敦的交易员是否操纵了该公司的股价。雷曼兄弟CEO富尔德也抱怨说,听到不少关于高盛交易员故意散布雷曼公司负面假消息的“流言”。

  2009年8月24日,美国著名金融投资网站Seeking Alpha刊登Static Chaos的分析文章,对高盛在百度IPO后连续唱衰行为提出质疑。文章认为,高盛该举动有可能是故意为之,涉嫌违规操纵股价。文章称,在高盛的“反向造势”下,百度股价在2006年2月曾被打压至51美元的最低位。然而,由于高盛对百度IPO发行价严重低估,加上百度稳定的业务表现和强劲的市场基础,2006年12月15日,在高盛继续唱衰的同时,百度股价昂首站回117美元高点。

  【第二宗】没“谱”乱唱

  受害者:中石油

  2009年新年伊始,高盛对跌幅已近八成的中国石油继续做出悲观预测,其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亚洲石油股估值依然过高,预计中国石油A、H股均有42%的下跌空间,并将中石油列入“强力卖出”名单。 受此影响,中石油A股、H股接连出现狂泻。

  另一方面,以申银万国等为代表的券商均将中石油加入2009年金股之列。中信证券则给出中石油A股13元的目标价,是高盛目标价的2倍有余,并给予“增持”评级。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高盛很有可能是故意唱空,然后买入,这是国外投行的老招数了。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回应表示:“研究机构看空股价不能没谱,也不应为利益所驱。”

  【第三宗】设套对赌

  受害者:深南电、国航、东航、太子奶

  2008年10月至11月,一场对赌“败潮”突袭中国。短短一个月,深南电、国航、东航、太子奶相继传出兵败对赌协议的消息,并面临天价索赔。与这几家企业签订对赌协议的,正是高盛。

  太子奶“中招”始于2007年。当时,太子奶集团董事长李途纯与高盛等投行签下一份暗藏对赌合约的引资协议。具体约定为: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业内分析师指出,这其实是粉饰一新的“投资-拖垮-全面控制”思路。高盛一面发布中国乳业市场利空报告,一面借势抄底,用严苛的约定迫使太子奶急速扩张,使得资金链本已紧绷的太子奶最终跌向破产深渊。

  而高盛与深南电、国航、东航签定的,则是被冠以“套期保值合约”名义的油价对赌协议。分析人士指出,投行会事先对市场未来走势作出判断,在与企业签订对赌协议后,投行可以与油企签订反向协议,或直接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中反向操作。同时,由于协议内容往往被设计得晦涩冗长,一些对投行有利的免责条款容易藏身其中,加之国内企业缺乏这一业务领域的智囊团队,稍有不慎,便会掉入对手早已设好的圈套。

  【第四宗】内幕交易

  受害者:帆船集团内幕交易案相关受害者

  继2008年12月发生“麦道夫世纪巨骗案”后,2009年10月,华尔街再次传出金融诈骗丑闻。美国对冲基金公司帆船集团(Galleon Group)创始人、亿万富翁拉杰·拉贾拉特南因涉嫌从事对冲基金内幕交易获取暴利,被纽约南区联邦法院起诉。

  公众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不甘寂寞”的高盛便闯入视线。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高管的爆料称,帆船集团每年向华尔街银行支付数亿美元,以定期获取不会向大多数投资者公开的市场信息作为回报,高盛等机构则作为主要供应商,为其提供对冲基金服务(机构经纪业务)。

  随着调查的进行,高盛董事拉雅·古普塔(Rajat Gupta)被曝卷入该案。今年4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检方正在调查古普塔是否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期间向拉贾拉特南透露了高盛的内幕消息。此前,检方通知高盛,已就古普塔与拉贾拉特南之间的谈话录音展开审查。

  【第五宗】希腊危机

  受害者:希腊、欧盟成员国

  2009年12月,由于公共财政状况所引发的担忧加剧,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被降至欧元区最低水平。此消息导致全球资本市场集体受挫,新一波恐慌气氛向机构与投资者袭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场灾难的背后,竟然又闪现出高盛的身影。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早在几年以前,高盛和其他投资银行已经开始布局。2001年,希腊加入欧洲货币联盟,高盛以“货币交易”的幌子,帮该国政府悄悄贷进数十亿美元。这笔交易帮助雅典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仅达到欧洲赤字的规定,还得以继续挥霍,高盛同时获得了约三亿美元的“好处费”。

  此外,多项记录以及访问均显示,在华尔街的协助下,希腊过去十年来一直努力躲避欧洲负债的限制。由高盛制造的一笔交易,让希腊数十亿美元的债务,得以躲过布鲁塞尔预算监督人员的审查。批评人士表示,“这些‘秘密’交易不仅欺骗投资者,更将诱导政府采取错误的政策,以避免采取严格措施来控制本国财政赤字和债务。”

  分析人士认为,希腊金融状况恶化,并殃及欧元地位受到破坏,“元凶”正是在背后帮助欧洲各国掩饰其激增负债的华尔街众投行。华尔街的批评家则认为,美化希腊数据的人比先前想像的更加“厚颜无耻”。

  【第六宗】“毒丸”计划

  应该说,这宗罪是对上一宗的延续。据海外媒体报道,今年1月,处于危机中的希腊正努力说服中国购买多达250亿欧元(约合2302.5亿人民币)的希腊国债。对于这250亿欧元的希腊国债,多方将其称为“毒丸”。为希腊充当军师的,正是涉嫌使希腊陷入危机的始作俑者--高盛。

  此后,虽然希腊财政部曾发表声明,否认试图向中国出售债券,然而,一出近乎于自摆乌龙的闹剧还是上演了。据《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称,今年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希腊总统帕普利亚斯亲自到中国驻希腊大使官邸做客,共同庆祝中国农历新年。帕普利亚斯称,在现在这样一个需要平衡的社会里,他非常看重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重要作用。当希腊债务危局还在进行之中的时候,这一表态耐人寻味。

  让高盛失算的是,“不差钱”的中国显然对“毒丸”毫无兴趣。3月25日,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在出席某大型国际论坛时表示,他不认为希腊会破产,因为相比之下,希腊仍算是个小国。朱民同时指出,一些西方政府试图将金融业的负担转移到后代肩头,“现在他们发现没有人能救得了自己”。朱民所指的,正是近期西方国家发行的巨额债券。

  虽然这颗“毒丸”未能抛向中国,但“毒丸”背后,却暗含着让人无法隐忍的真相。

  【第七宗】恶习不改

  事实上,早在2003年9月,高盛就曾传出欺诈丑闻。由于涉嫌非法购买美国国债并获利150万美元,高盛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下称“SEC”)的指控。为免于被起诉,高盛交纳了930万美元的罚金。

  2004年4月,因在任期内泄露内部消息并使某投行获利数百万美元,高盛前副总裁约翰·扬代尔被曼哈顿联邦法院以欺诈罪为名,判处刑期33个月。

  2005年12月,因涉嫌违反日本投资信托法规,高盛被日本金融监督机构责令整改。据日本金融厅介绍,高盛日本分公司故意将一名与其签署了全权委托投资合同的客户的资产转至另一个客户账户上,致使客户利益受损。

  2006年6月,由于涉嫌违规操纵部分债券竞拍活动,高盛等15家金融服务公司收到SEC开出的罚单,罚金共计1300万美元。

  2008年8月,因涉嫌欺诈交易,高盛被纽约州首席检察官库奥默盯上。此前,投资者指控,高盛误导投资者购买标准利率债券,库奥默要求其尽快了结指控。库奥默表示,纽约州监管机构正在对高盛进行调查。在这之前,美国参议院已开始怀疑高盛等机构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并展开调查。

  可以看出,上述“案底”显然与高盛所奉行的“诚信、正直、客户至上”的立场背道而驰。当公众的包容底限被逐渐逼近,关于这家以信赖为生的机构的明天,我们无从知晓。高盛“欺诈门”会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一切能否处于掌控之中?这只“烂鞋子”是否“大到不能倒”?恐怕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