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4月18日发表专栏文章,围绕美证交会起诉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涉嫌金融欺诈分析了华尔街金融机构进行的一系列掠夺性操作,并表示为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美国金融改革势在必行。以下为文章摘译:
去年10月,我观看了一部迈克-彼得斯(Mike Peters)的动画作品,片中一位老师要求学生用动词“sacks”(掠夺、洗劫的意思)造句,结果其中一名学生给出的回答是“Goldman Sachs”(高盛集团,sachs与sacks音近)。
果然,上周证交会对高盛集团提起法律诉讼,称其涉嫌金融欺诈及内幕交易。甚至可以说,那些游手好闲的家伙在从事发生在白领阶层的抢劫行为。
我在这里使用“抢劫”这个词的依据是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和保罗-罗默(Paul Romer)在1993年一篇论文中所做出的定义。那篇论文是作者在经历里根执政时期储蓄信贷危机后撰写的,文中提出了危机的众多损失是由蓄意欺诈造成的观点。
那么,我们刚刚经历的这场金融危机是否也是相同的情况呢?
关于危机中欺诈行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种形式上:其一是掠夺性信贷,其二是风险误导。很明显,许多借款人被引诱办理了那些他们并不太理解的复杂且昂贵的贷款业务。布什执政时期联邦监管机构促成了一个贷款程序,其既无法抑制侵略性信贷又阻止了各州独自采取行动。然而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次级贷款出借方并没有持有这些贷款,而是将其出售给投资者。当然,对于那些购买了这些贷款的投资者来说,其未来遭受损失的风险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料。
现在我们所看到高盛被起诉涉嫌的是第三种形式的欺诈。
我们已有所了解,高盛集团以及其它一些金融机构推销具有这样一种特点的抵押贷款债券,即金融机构以债券价值将会下跌为赌注并将会从下跌中获得利润。这种做法尽管是应该遭受谴责的,但它并不违法。但现在,证交会指控高盛创造及推销蓄意设计以失败为目的的债券并从中获利,这也正是我所指的抢劫。
高盛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金融机构。根据曾获普利策奖的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信息显示,许多银行都曾为了那些以此为赌注的人的利益,帮助推销以失败为目的设计的投资产品。
那么,这些欺诈行为在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可以说,既非掠夺性信贷也非蒙混过关的抵押贷款销售引发了危机,但他们无疑促使了危机进一步恶化。至于所谓以失败为目的而设计的那些投资产品则深化了银行业危机,使房地产泡沫破裂演化成了整个经济体系的灾难。
接下来的问题是当前正在深思熟悉的金融改革是否本可以阻止部分或全部现在看起来在过去十分猖獗的那些欺诈行为?回答是肯定的。
一方面,一个独立的消费者保护机构本可以限制掠夺性信贷。参议院提案中包含这样一个条款,即要求出借方保留所操作贷款5%的价值,这便会限制银行展开不良贷款随后将其卖给缺乏警惕的投资者。
衍生品改革的未来目前尚不明朗。这其中主要牵涉到要求诸如信用违约掉期等金融工具像股票和基金一样进行公开且透明的交易,这将会避免高盛涉嫌进行的那些操作的发生。现在我们所希望的只是金融改革最终版本的提案能够包括阻止这种抢劫行为的条款。
高盛事件带给美国金融体系的主要意义尽管不能全盘断定为金融改革的必要性,但至少表明了改变华尔街的迫切性。如果人们听从那些游说人士以及共和党政治家们的说法可能会认为只要联邦政府承诺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援助,一切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这完全是错误的判断。
我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承诺并不可靠。而是事实上,金融业的许多活动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欺诈手段,大量操作这些手段的人一边获得丰厚的报酬一边对消费者和投资人进行误导和剥削。如果我们不对这些行为加以限制,那么这些欺诈的勾当将会永久持续下去。(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