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业周刊》封面文章:反思还是辩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23:36  新浪财经
商业周刊4月12日刊封面图片
商业周刊4月12日刊封面图片

  本期《商业周刊》封面文章是由该刊负责华尔街动态和国际金融的高级编辑RobenFarzad所撰写。Farzad曾于11年前在高盛工作过2年,对其很了解。他认为高盛现已发生了蜕变,脱离了公司上市前所遵循的价值观。

  从18个月的金融危机深谷中走出来的高盛公司去年获得了华尔街创纪录的134亿美元利润盈利水平。公司在解除了政府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Asset Relief Program)的约束后还将继续向员工支付超过160亿美元的薪酬。它还要迁至哈德逊河畔价值达21亿美元的新办公楼。

  至少有1000万个客户的高盛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是华尔街乱象的万恶之源,其3.2万名员工被视为贪婪群体。他们操纵房市泡沫,然后对交易的另一方美国国际集团(AIG)巨额负债爆裂押注。甚至还流传着它利用政府内幕人士挽救AIG,以实质性地占有纳税人巨额财富的说法。这次危机的真正赢家是高盛,最大输家是美国。

  公众对高盛的所有羞辱让原有想要成为高盛合伙人的崇高愿望变得一文不值。公司高管曾警告,公司替罪羊的地位会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公司现在联邦政府内没有任何朋友。市场对高盛如此之高的盈利能力的价值认同也大打折扣。公司股价目前不到11年前上市时的账面市盈率(bookmultiple)的一半。公司因此也对高管薪酬支付方式做出调整,于去年底宣布所有30位高管在1年内只领取公司长期股票作为奖金。公司领导层还表示外界对高盛的指责是不公平的。

  公司首席财务官DavidA. Viniar认为,高盛也未能预料会发生这场金融危机。它在危机中只是按照处理危机的正常程序办理业务。他认为,若公司有象公众想象的那般精明的一半,高盛在危机中也会有远比它实际做到的要好得多的结局。高盛既无次级贷款业务,也无造成与自己的客户有利益冲突如的动机。

  名誉受损的高盛去年一直保持低调防御策略,以应对媒体质疑。但公司现在调整策略。它会在4月7日公布2009财年的经营报告,并同时附上给股东的,为自己在按揭贷款泡沫中的行为,以及随后发生灾难做辩解的公开信。

  公司数位高管已决定接受《商业周刊》的采访。虽经多次要求,但公司CEOLloyd Blankfein一直回避采访。采访期内,该刊一直想搞清楚的主要问题有三个,其一,高盛是否在欺骗AIG,随后又诱使政府上钩来全额偿还AIG无力偿还的,确保按揭贷款安全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redit-defaultswap,CDS);其二,高盛为何要做空自己对客户发行的抵押债务;其三,高盛为何把一些肯定会逃废债务的劣质按揭贷款资产加入到以上的做空债务中。

  高盛对以上问题的所有辩解都缺乏关键性细节。它重复强调的,压倒性的理由是为保护客户账目秘密。公司先后给出的所有信息都是一致和毫不含糊的,即高盛所做的一切并不欠任何人一个道歉与一分金钱。它强调自己是按照市场中其他人也遵守的同样规则来处理发生的业务。

  但是,高盛的智慧实际上被夸大。公司经理们虽很精明,但还不至于聪明到能掐会算未来的地步。

  Farzad在采访为高盛赚取全部利润78%的业务部门负责人时,所听到的内容都是高盛并无任何不当行为的解释,并称高盛绝非如外人指责的那样是搞垮AIG的破坏者。在AIG垮台之前,它一直被公认为保险业的顶级企业,信用评级保持在AAA。它还向包括法国兴业(SociétéGénérale)和德国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出售过按揭贷款债券的保险。高盛坚称,它在2007年三季度之前并不了解AIG的问题,而知道情况后为时已晚。

  高盛2月26日向美国证交会(SEC)提交的注册文件中承认,不利的公众形象对公司名声,员工士气和表现都带来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会拖累经营和业绩。有政府官员称,在媒体爆出高盛负面新闻后不久,美司法部已数次要求公司提供有关信息。另一件让人侧目的事情是,财政部在3月末选择了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 ),而非高盛来处理政府所持有的花旗银行(Citigroup)的320亿美元股权,尽管高盛也向财政部申请了这项业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否由于高盛的负面形象而导致的竞标失败。

  公司高管在谈到公司前景时表示,做出对自己在危机中的动机和行为进行解释的决定并不是在回避,而是决心要改变自己在公众的形象。他们认为,高盛非常在意自己在公众间的形象和对华尔街的逆反,并下决心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高盛在1999年上市时曾对公司经营目标发表过声明,称公司在继续保持交易业务增长的同时,会因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而提高对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业务的重视。公司管理层的目标就是逐步增强经营利润的稳定性。此声明不啻为给未来股东的一颗定心丸。它意味着高盛决不会像雷曼兄弟(SalomonBrothers)那样主要依靠交易业务获取快速利润生存的金融企业。

  然而,在高盛上市的10年后,其来自交易和本金投资收入的比重从以往的56%猛增至去年的76%。高盛业务的确在持续扩大,但从前一再避免抛头露面,以长期投资价值而感到自豪的高盛却不再是以往的自己,以及还有着无法靠辩解纠正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问题。在不惜代价做市时,高盛已受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的制约。现在的问题是,高盛是否已在做空自己?(皖东)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