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刺激政策退出比推出更难

  ⊙记者 梁敏 ○编辑 朱贤佳

  随着印度上周五宣布加息,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退出潮流开始涌动。不过,中国有句古话:“上山难,下山更难”,用在经济刺激政策上颇为恰当。现状的确如此,退出要比当时决定出台经济刺激政策还要难。

  去年4月是本轮经济危机周期的转折点,在G20伦敦峰会后,各经济体推出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方案,促使本国经济复苏走向新的轨道。

  一年过去了,G20的经济复苏情况却截然不同:印度和中国是经济复苏的佼佼者。截至2010年3月的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为7.2%,预计在4月份开始的2011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5%。中国成功实现“保八”,经济也在回稳,但通胀压力不及印度。美国今年迄今的经济数据总体不错,但美联储在今年2月突然上调贴现利率测试市场反应,暗示美国经济只是初步回稳,未来表现有待观察。日本和英国的经济是千疮百孔,反“退出”之道而行之,在低息政策下量化宽松再加码,日本央行向市场投放更多资金表明日本正面临巨大的通缩压力。

  2010年6月,G20峰会将在加拿大召开,届时“退出”将成为无法避免的一项议题,在如此情形之下,G20想找到一个退市的“平衡点”怕是很难的。

  其实,具体到单个经济体,对于退出的拿捏也不是那么容易。印度之所以果断作出加息的决定,主要是因为通胀已经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印度2月份指标通胀率接近10%。

  谈及通货膨胀,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的通胀对经济是有益的,有人甚至指出高通胀的两大好处:一是,价格水平上升有望减低实际工资,从而变相达到促进就业的效果;二是,可以减少债务,以美国为例,1946年美国国债规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2%,然而经过之后十年平均通胀4%的蚕食后,国债水平大减一半。

  当下,各国在退出上难下决定恐怕更多的是政策风险上的考虑。各国宁愿冒通货膨胀的风险,也不愿过早退出经济刺激政策,显然是不愿意重蹈日本的覆辙。日本过去十年的经验足以说明一切:应对通货紧缩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相对而言,通货膨胀是一个已知数,有很多可靠的策略来借鉴。

  事实上,“退出”绝不仅代表着艰难的政策抉择,它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对于宏观经济而言,“退出”意味着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持续,信贷市场正逐步恢复正常。对于诸如笔者这类的普通工薪阶层而言,“退出”可以阻止通胀暗地里蚕食工资的实质价值,换句话说,这相当于涨了工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