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增加就业要有新思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2日 23:23  新浪财经
时代周刊3月22日刊封面图片
时代周刊3月22日刊封面图片

  本期《时代周刊》封面文章讨论了增加就业的新思路。文章认为,政府不应仅在失业率高企时才考虑解决办法,而应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来考虑。此外,政府出台的一些就业政策仅有短期效果,而另一些政策确在短期内难见效。因此,人们在面对就业困境时,不能仅指望政府,要有新思路和新创意。

  自2007年12月后的一段时间,全美已丧失840多万个工作岗位,当下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0%附近。以更广泛角度衡量指标,员工工作量不饱满率(underutilizedworkers)高达16.8%。全美经济问题不仅包含偿还房贷违约和联邦政府高预算赤字,而且还有深藏的严重失业问题。

  即使其他经济指标略微转好,但就业仍显苍白。二月净失3.6万个岗位,虽好于上年同期净失72.6万,但这并不意味形势好转。若经济健康复苏能吸纳更多就业,如每月20万人就业,仅凭此增加速度仍需3年半时间才能回到经济衰退前情形,况且这还未考虑陆续进入就业市场的新人。

  现实引发了近乎痉挛性的政治反应,经济状况和选民们的思维定势直接影响着各州的选举成败。这也是为何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Stateof the Union)中强调就业问题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并建议将更多挽救大银行所偿还的资金贷给中小企业,冀求能增加更多就业。国会也通过了创造就业法案。它除了其他优惠政策外,还包括可促使中小企业增加用工的,约13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政策。

  冷酷的现实是华府在如此短期内创造更多的无固定期限用工的作用十分有限。联邦政府虽在长期就业增长上的作用举足轻重,但仅在数月或数年内就想让其政策产生效果的确很难,除非政府直接进入市场购入商品和服务。

  带动美国就业的机器一直,以及将来仍是私人业。但问题是美国企业因自大萧条以来最长期的收缩已变得陈旧不堪。许多经济学者认为,更糟的形势还在后面,而且企业仍面临经济究竟会以怎样速度复苏的不确定性。它们在不了解华府大规模医改计划和碳排放监管的底线成本情况下,也无法制定可行的经营计划。同时,银行贷款上也存在着政治压力,且还有银行面对企业不愿增加贷款的问题。这也是有学者所称的,此时能带来就业增加的首要东西,是对经济开始恢复常态的看法和信心。

  已有的好消息是,人们的看法和现实开始在一些领域略有改善。截止去年末的全美384个都市区中,只有12个区就业较当年初有所增加。但近期就业增加的都市区数量在扩大。据穆迪经济评论网(Moody'sEconomy.com)根据联邦劳工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数据分析后称,72座城市在过去6个月内就业在增加。这似乎可能是个缓慢的开始,但对重新就业者而言确有着非同寻常意义。

  南方重镇,德州首府奥斯丁因其特殊的城市性质虽未遭受象其他城市那样的严重打击,但也无法幸免。然而,它近期出现了增加就业的希望。软件业过去2个月内新增聘了数十位工程师;有制造商利用当地持续增长的商业照明需求开设了新生产工厂;制药类创业企业也在寻找实验室工程师。有些企业在着手扩张经营,而另一些企业则从零开始。奥斯丁正成为全美首个在沉闷经济环境中起飞的火箭之一,重现增加就业现象。

  人们应想到的是增加就业不能仅指望联邦政府的只能在短期内起一定作用的相关政策。当前国会内讨论的延长失业救济福利,以及向手头拮据的地方政府提供1000亿美元的建议,都只具有让消费者和都市区保持开支的短期效果。刺激企业增加就业的减税措施也只有同样效果。明智的企业家绝不会因要获短期减税好处,而增加自己的长期负担。另外,政府增加开支,同时还要减税的政策必将会让已高达1.5万亿美元的联邦政府预算赤字恶化,由此也会拖累经济。

  另外,仅以时断时续性的态度来解决就业问题是一种误导性的做法。除了需求出现周期性的摆动外,人们谈论增加就业不只是在谈论工作,而是在谈论新想法,新科技,以及更有效的生产和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新方法。若仅这一点就让人感到难办,那就更不用说如何实现增加就业了,因为这才是增加就业的出路所在。(皖东)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