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难舍430亿税收优惠 花旗抛出毒丸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2日 01:53  21世纪经济报道

难舍430亿税收优惠花旗抛出毒丸计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 蓓

  换股协议和“毒丸计划”,再次把花旗集团推向焦点。

  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6月10日启动与美国政府达成的换股协议。根据协议,美国政府以及其它投资者将把总额高达580亿美元的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换股后,美国政府将持有其34%的股份,此举有助于支撑该银行千疮百孔的资产负债表。

  看似顺理成章的换股过程中,花旗留有后手。据海外媒体报道,花旗或将使用“毒丸计划”,阻止投资者购买超过5%的股份,并为防止大股东大量增持股权留有后手,以此来保护43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据称,在这项计划安排下,一旦有投资者买入花旗5%以上股权,或者已有持股量超过5%的股东增持超过一半以上,那么毒丸计划便将启动:其它所有股东都可以按照市价的50%,1:1进行增持。

  此项安排的玄机在于,“毒丸计划”一箭双雕。“花旗时刻待命抛出‘毒丸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吓退潜在的恶意投资者,同时阻止现有股东增持。”一位驻美对冲基金分析师告诉记者。JP Morgan美国一位副总裁Dennis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该计划“损人不利己”安排有所的疑虑:(如果真的出现股东半价增持的话)将稀释股票价值,并大幅增加花旗的股票总量。这正是Dennis所担心的:“如果花旗丧失多年来积累的一部分税收优惠的使用权,它将不得不通过其它途径融得等量的资金,这将给它不宽裕的财务状况继续施压。”

  等待出头的花旗,迎来的是“去国有化”的胜利?还是搬起“毒丸”砸自己的脚?需要时间来证明。

  “毒丸计划”

  花旗终于启动了传闻已久、规模高达580亿美元优先股转普通股的计划。据外电报道,在换股协议下,出于种种担心,花旗又出动“毒丸计划”作为换股后盾。

  毒丸计划的本意旨在防止恶意收购,其正式名称叫做“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是由美国律师马丁·利普顿于1980年代创立的。毒丸术与反并购紧密相关,被视为绝佳的防御准备。它有助于抑制敌意收购,是公司内部多种防御策略选择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正因为如此,市场不仅猜测:花旗是否担心出现恶意投资者?或者不明投资者已经出现?

  6月11日,花旗投行部高管很确定的告诉记者:“花旗目前并不认为会出现潜在恶意投资者,准备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顺利进行换股。” 据外电采访到的一位花旗高管辩称,“花旗并不是那种阻碍收购企图的‘毒丸计划’,因为即使花旗收到一份收购提议,也不会触发此项措施。”

  “这将大幅增加花旗的股票总量,从而稀释股票价值。”Dennis根据“毒丸”内容举例解释,如果一名投资者购买股价为3.5美元/股的5%以上花旗股份,或一位本已持有逾5%股权的现有股东增持一半以上时,其它所有投资者都将可以以1.75美元/股的价格,按1:1增持,即有50%的折扣,而这将使得股权大比例稀释。上述对冲基金分析师认为:“这些有效期为3年的措施,将阻止投资者和对冲基金大量购买花旗股份,同时阻止现有股东增持。”

  花旗高管称,由于转股计划增加了持股逾5%的股东数量,从而威胁到花旗从430亿美元税收优惠中获益的能力,因此不得不采取上述举措。作为防御性条款,正常情况下毒丸术体现不出其存在价值。但公司一旦遇到恶意收购,或恶意收购者收集公司股票超过了预定比例,则该等权证及条款的作用就立刻显现出来。Dennis告诉记者,美国税法规定,对于50%以上的股权由持股逾5%的投资者持有的企业,将限制它们将在资产负债表上使用税收损失的资格。

  自救路漫漫

  按照换股协议,花旗集团将增发超过170亿股普通股,目前普通股的权益将因此被稀释掉76%。美国花旗集团方面乐观表示,如果换股执行成功,花旗集团将可以弥补“压力测试”结果所要求的55亿美元普通股缺口。

  根据花旗对外公开材料显示,如果美国政府将总额250亿美元的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美国政府在花旗集团中占有的股份将达到34%。其他股东共持有330亿美元的优先股,换股协议的执行终止日期为7月24日。

  在过去5个财季里,花旗集团陷入亏损泥潭,亏损额高达375亿美元。在这一无法自救背景下,自去年以来,花旗累计接受美国政府450亿美元援助。在美国其他金融机构相应进入“去国有化”冲刺阶段,尚未脱困的花旗的实际行动有些迟缓,本应在今年4月实施的换股协议一再被延迟。

  “毒丸”出台背景,从另一方面表明了花旗面临的内部改变压力——花旗需要从美国政府及其它投资者处融得巨额资金,以抵消此前蒙受的巨额亏损。时局逼得花旗必须紧凑脚步。6月8日,美国联邦银行监管机构对审批9家最大银行筹资计划,下达最后通牒,把“压力测试”过程推向高潮。Dennis分析,尽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遭遇美国政府进行“压力测试”,以及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评估谈判、注资的分歧后,花旗自身还款能力仍是主要因素。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