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麦道夫与卖豆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9:22  每日新报

  刘长惠

  年终岁尾,作为“保留节目”的年终盘点又纷纷登场了,形形色色的“十大事件”“十大人物”版本繁多,不一而足。昨天的新华网转发了美国《华尔街日报》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最厚颜无耻人物”。可能是因为该报是一家财经类媒体,一向注重此方面的报道,所以上榜的人物也多是财经证券界人士,特别是有了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华尔街的一干风云人物成了榜上的“强势群体”,其中荣登榜首的则是利用古老的“庞氏骗局”进行金融诈骗,数额达500亿美元之巨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前董事会主席麦道夫。而同样是在昨天,在这场骗局的中招者的名单中又出现了瑞士信贷银行的名字,作为瑞士的第二大银行,它被骗的损失可能高达10 亿瑞士法郎(约合9.34亿美元)。

  在长长的受害者名单上,还有著名时尚品牌欧莱雅以及国际奥委会,当然也有一些个人,包括著名影星、律师等。换句话说,能被麦氏相中的不可能是穷光蛋,甚至都不是一般的富裕主。既然如此,似乎与你我这样的远隔万里之遥,每月不过挣上几千元死工资的凡夫俗子没有多大牵连,但细想之下又不尽然。

  美国的金融体系号称是全世界最严密的,但为何还会频频爆出这样的天大漏洞?

  1854年夏天,美国哈莱姆铁路和纽黑文铁路公司总裁私自印刷了本公司2万股股票并将其出售后,携所获的200万美元潜逃。10多年后,凯特汉姆父子公司伪造了纽约银行几百万元的黄金汇票并将其拿到股市上作抵押,然后提出巨款一走了之。这两起案例震动了整个华尔街,其后便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规章法律,加大对证券投资商等人的监管力度。如果说当时属草创期(纽约证交所成立于1817年),尚有漏洞可钻,为何时至今日,这漏洞却愈来愈大?尤其耐人寻味的是,麦氏的手法既不高明也不新鲜,无非就是高息收储、用新金还旧债,但为何还有那么多的专业机构、社会精英一而再、再而三地愿者上钩?作为我们又可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和教训呢?

  我觉得,首先,麦氏一案(实际上也包括此前的几大案例)证明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式经济体系、金融体系绝非完美无缺,天衣无缝。国内有些人(包括一些专家)动辄就以华尔街为范本,似乎在这方面必须一切向美国人看齐,如今看来大可不必矣。

  其次,麦道夫一案更说明好的制度、好的法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是否还有好的监管。麦道夫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的许多做法破绽百出,如果按美国相关法律检查的话很快就可露馅儿,但有证据表明,多年来的检查多数流于形式,终致酿成今日之大祸。

  最后,我以为也是最现实的一点应是赶紧查一下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中国版的麦道夫。高息吸储的案子有一段屡屡曝光,“老鼠会”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就说时下的某些广告动不动就标榜自己的企业已在(或即将在)美国上市,其实行内人都对之嗤之以鼻。就连那种故作神秘的小贩手里托着的愣称是传家宝或盗墓挖出来的金佛像,不是还有可怜的大爷、大娘用自己的退休金(不够再加上金戒指、金项链)去换吗?

  中国有句老话:便宜就是当。搁在今天,我觉得可以换换版本了:信了麦道夫,你就只能卖豆腐。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