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场金融危机带来哪些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 09:36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王珍 廖勤

  今年冬天,桑德贝格一家日子过得有点艰难。感恩节后的“黑色星期五”那天,他们提早到商场门口排队等着拿打折券,期望能买到更多的半价商品。而就在去年,他们还“随心所欲”地采购,不断地刷信用卡,给孩子买许多节日礼物……

  一切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都改变了。妻子薇姬被供职的建筑公司辞退,全家月收入立马少了四成,这对于已有2个孩子的桑德贝格一家来说不啻是个沉重的打击。结婚15年来,一向“花钱自如”的桑德贝格夫妇终于尝到了“拮据”的滋味,他们不得不开始学习勤俭持家———他们已将信用卡换成具有花销奖励项目的借记卡;开始学习烹制成本低于5美元的晚餐;上网寻找会给孩子提供免费晚餐的餐馆……

  桑德贝格一家的遭遇只是金融风暴下众多美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多数美国人的衣食住行已悄然起了变化:华尔街的精英们开始远离昔日出国打高尔夫、坐8缸奔驰车的生活,有人甚至被迫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普通老百姓大手大脚花钱的痛快也已如旧梦,如今不得不过上节衣缩食、抢购打折商品的日子;股市里的钱急剧缩水,最值钱的“资产”是省钱和节俭的秘诀……

  

  消费储蓄如何平衡?

  金融危机谁之责?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前总结出了一份金融危机的幕后真凶名单,结果出人意料:美国消费者居然位列前雷曼兄弟总裁理查德·富尔德、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人之前,被列为十大罪魁之首。

  西方经济学诞生之初,节俭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美国社会起初也接受了这一观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国家拥有巨大的生产力并积累了雄厚的物质财富后,这种节俭寡欲的心理动力就逐渐枯萎衰竭了。自上个世纪以来,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所持有的“储蓄增加将导致消费减少,并最终减少投资和社会财富” 的观点更是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并对美国现代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数据显示,在纽约,20%的市民根本没有任何积蓄,另有45%的人其积蓄只够维持3个月的生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指出,“美国模式”有其文化的原因,即商业资本主义的逻辑。“商业资本主义就是不断地制造出产品,激发消费的欲望,然后再反过来刺激生产。美国是个消费主导的社会,为了拉动消费,美国创造出许多方便消费的手段,如信贷、邮政业务等都是它的首创。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则让个人无需太多的储蓄”。

  然而在危机面前,被西方奉为推动经济之圭臬的“寅吃卯粮”的消费方式却遭受到很大质疑。于海说,“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于美国人花钱花得太过火了,不仅用了明天的钱,更把下一代人和外国人的钱都花了”。

  那么,消费和储蓄之间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一种平衡?上海市美国学会秘书长潘锐表示,美国是信用社会,它通过过度透支来支持消费,而消费又是推动美国经济的主要引擎,但是这种消费方式其实是在走极端,“最好的平衡应该是适度消费、适度储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徐以骅也认为,消费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是刺激不能过度。“人们常说美国人举债消费,其实大多数美国人还是很有理财观念的,其收入一般划分为股票、保险和日常消费三大块。美国人喜欢信贷消费,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对他们有利。次贷危机的问题在于,低信用阶层获得了过度不受监管的权力,他们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但他们根本就没有还款能力,这就加大了风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