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尔街监管之罪:杠杆模式屡遭滥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5日 02:09  证券日报

  □ 本报记者 姜楠

  对于美国华尔街五大标杆性投行的陨落,业内人士称之为“华尔街时代的终结”。人们在总结75年投行业务得失的时候,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到投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模式设计上。人们在问:投行是管理风险的机构还是制造风险的机构?还是兼而有之?

  一般认为,投资银行是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筹集长期资金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公司购并与资产重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等业务。用一句话描述,投行就是综合经营资本市场业务的专门机构。

  投资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作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桥梁。它常常表现出独立于实体经济的特征。它可以用极低的资产充足率,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大体量的资本。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模式本身就极易埋伏风险。当资本价格趋势向上时,表现为一片繁荣景象,投资品的高收益令人咋舌,而风险被边缘化;而当资本价格趋势向下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显露无疑,风险不仅难以掩盖,而且被极速放大。

  有过国际投行经历的经济学家谢国忠评价说,这类投资银行过去都是靠不断提高杠杆比例操纵资本。在它们的杠杆操作里,已经超过了30倍的幅度,过度使用杠杆,很容易引起资产的膨胀,造成资不抵债。如果我们简单地以30倍杠杆为例:在资产价格上涨情况下,只要赚1%就相当于赚到股本金的30%的收益,而一旦价格下跌导致亏损3.3%,即意味着破产。

  另一方面,投行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将形形色色的产品与风险包装起来出售。如果风险评估和控制失当,就可能将自身风险以各种不同形式向外传递和转嫁。当投行自身杠杆运用过度,资本充足率不足,资不抵债,受到公众质疑时,其信用也就丧失了。投行本身连带其产品必然遭到投资者的抛弃,风险便随着其销售的产品不断向周边关联者蔓延扩散。

  如今,我们在为“华尔街时代”扼腕之时,更应该透过五大投行陨落的表象,认真剖析以次贷风波为发端的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直陈,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多少金融机构倒闭,也不是国际市场上有多少次级债,而是政府以融资方式过度地给消费者融资,过度地使用金融工具,过度地产生市场流动性,从而导致了现在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可以直接归结为“信用”二字。

  尽管华尔街神话的破灭可能并不是此次危机的终局,但是,人们从中获得的教训却弥足珍贵。在金融创新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高杠杆盈利模式的彻底颠覆及回归进一步凸显出现代金融市场中监管体制和机制的重要性。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撰文指出,这场危机传递出的信息并非一目了然,总的来说,它们证明了全球一体化与缺乏可信的国际监管之间的矛盾日渐增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